时间: 2025-05-02 03:0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2:39
衰翁大半白髭须,
活到明年六十馀。
未死须为治河说,
此生难就赈饥书。
西庵共坐诸僧榻,
南郭亲逢大使车。
记得偶同诗韵否,
淮东使者亦嗟歔。
这位衰老的老翁大半头发和胡须白了,
活到明年已满六十岁。
在我还没死之前,还是要谈谈治河的事,
这一生难以写出救济饥荒的书信。
我与一众僧人共坐于西庵的榻上,
在南郭偶遇大使的车队。
记得曾有过同吟诗韵的经历吗?
淮东的使者也在感叹和叹息。
徐积,宋代诗人,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人生百态,关心社会民生,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他的诗歌常呈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特别是对老年与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本诗写于作者年老之际,面对人生的衰老与无奈,表达了他对治河和救济的关心。诗中反映了社会困境与个人责任感,显示出对国家、民族的忧虑。
本诗通过描绘衰老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时间的思考。开头的“衰翁大半白髭须”直接引入主题,展现了老年的无奈与智慧的沉淀。接着提到“活到明年六十馀”,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老翁虽已年迈,依然不忘“治河”的责任,体现了对社会的关心与责任感。接下来的“此生难就赈饥书”则是对个人能力的自我反思,感到自己在拯救众生的使命上无能为力。
在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与僧人共坐的闲适场景,和偶遇使者的经历,这些细节在平静中流露出人情世故的温暖与冷漠交织。最后一句“记得偶同诗韵否,淮东使者亦嗟歔”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表达了对往昔诗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叹息,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情谊的珍惜。
整首诗在对比中呈现出老年人与年轻时的生活状态,感悟与责任的交织,情感深沉而真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通过描绘个人的衰老与责任,展现了对社会现状的关心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传递出一种对生命和时间的珍惜。
诗中提到的“衰翁”指的是:
A. 年轻人
B. 老年人
C. 小孩
D. 青年
诗人提到的“治河”主要指的是:
A. 治理河流的事务
B. 钓鱼
C. 游泳
D. 造船
“淮东使者亦嗟歔”中“嗟歔”表示:
A. 欢笑
B. 感叹与叹息
C. 生气
D. 忧虑
答案:1.B 2.A 3.B
以上是对《上林殿院次公其三》的全面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