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江帆》

时间: 2025-04-26 05:45:30

诗句

别离不独恨蹄轮,渡口风帆发更频。

何处青楼方凭槛,半江斜日认归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5:30

原文展示:

江帆 罗邺 〔唐代〕 别离不独恨蹄轮,渡口风帆发更频。 何处青楼方凭槛,半江斜日认归人。

白话文翻译:

离别不仅仅是因为马蹄车轮的离去,渡口的风帆也频繁地出发。 不知哪里的青楼女子正倚着栏杆,半江斜阳下辨认着归来的旅人。

注释:

  • 蹄轮:指马蹄和车轮,这里代指离别的交通工具。
  • 渡口:河流边供船只停靠的地方。
  • 风帆:船上的帆,借指船只。
  • 青楼:古代指妓院,这里泛指高楼。
  • 凭槛:倚靠在栏杆上。
  • 半江斜日:夕阳斜照在江面上。
  • 归人:归来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场景,通过渡口风帆的频繁出发和青楼女子凭栏望归的情景,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对归人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离别的画面。首句“别离不独恨蹄轮”,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主题,而“渡口风帆发更频”则进一步以渡口的繁忙景象加深了离别的氛围。后两句“何处青楼方凭槛,半江斜日认归人”则通过青楼女子的形象和斜阳下的江景,营造出一种期待和思念的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感受和对归人的深切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别离不独恨蹄轮”,表达了离别的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离去,还有更深层的情感。
  • 次句“渡口风帆发更频”,以渡口的繁忙景象,强调了离别的频繁和无奈。
  • 第三句“何处青楼方凭槛”,通过青楼女子的形象,引入了期待和思念的情感。
  • 末句“半江斜日认归人”,以斜阳下的江景,加深了对归人的期盼和思念。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风帆拟人化,形容其“发更频”,增强了离别的动态感。
  • 对仗:诗中“蹄轮”与“风帆”,“青楼”与“斜日”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和期盼归人的主题展开,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和对归人的期盼,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感受和对归人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蹄轮:象征离别的交通工具。
  • 风帆:象征离别的频繁和无奈。
  • 青楼:象征期待和思念的情感。
  • 斜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对归人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蹄轮”指的是什么? A. 马蹄和车轮 B. 风帆 C. 青楼 D. 斜日

  2. 诗中“青楼方凭槛”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A. 离别的场景 B. 归人的场景 C. 期待和思念的情感 D. 时间的流逝

  3. 诗中“半江斜日认归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离别的无奈 B. 对归人的期盼 C. 时间的流逝 D. 思念的情感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高楼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归人的期盼。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期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期盼。

诗词对比:

  • 罗邺的《江帆》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通过高楼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归人的期盼,但罗邺的诗更侧重于离别的情感,而王之涣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远方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助于理解罗邺的诗歌创作背景。

相关查询

九日遣兴 故丞相忠定赵沂公挽章三首 馀干史子固本知县趋朝便舟见访以四绝句叙旧 送赵侍朗被召 奉陪黄帅机访问元夕战场归途见人家园池花木 朔日迎客这章诸贤多有和者使君再赋仍次韵以 祁门道中即事 知县次韵来复寄二首 谭仁季以二诗见贻走笔次韵 盘谷胡季随挽章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剪获 尘劳 跌宕不羁 血字旁的字 见字旁的字 不索 濯缨弹冠 女字旁的字 呼天吁地 乍同乍异 瓦字旁的字 与陈伯之书 愿治 私字儿的字 包含怪的成语 包含羼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专的词语有哪些 寸步不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