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俞荪墅示以杂兴四首乃用危骊塘所次唐子西韵》

时间: 2025-04-26 00:44:00

诗句

我才虽不武,纵靶洛阳桥。

本是士行志,非因贫折腰。

天风吹劫火,国事付回潮。

待尽山深处,汗颜猿鹤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44:00

俞荪墅示以杂兴四首乃用危骊塘所次唐子西韵

原文展示

我才虽不武,纵靶洛阳桥。
本是士行志,非因贫折腰。
天风吹劫火,国事付回潮。
待尽山深处,汗颜猿鹤邀。

白话文翻译

我虽然没有武艺,但我仍愿放箭于洛阳桥。
我原本是有志于士人的,但并不是因为贫穷而屈服。
天风吹来,火灾肆虐,国家的事态就像潮水般起伏。
等到我走到山深处,便让猿猴和仙鹤来召唤我。

注释

  • :指箭靶。
  • 折腰:屈从、低头,表示向权势低头。
  • 劫火:指灾难、火灾。
  • 回潮:潮水的涨落,隐喻国家形势的变化。
  • 汗颜:感到羞愧。
  • 猿鹤:猿猴与仙鹤,象征超脱与悠闲。

典故解析

“洛阳桥”可能指代历史上著名的桥梁,象征着士人的志向与抱负。“猿鹤邀”则常用来象征隐逸生活,反映诗人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多关注政治与士人的理想,常常通过自然景象来映射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动荡的年代,诗人在国家动乱、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感到无奈,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几个意象展现了诗人的心境。开头两句,诗人坦言自己没有武艺,却愿意在洛阳桥上放箭,显示出一种无畏的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接着,诗人反思自己的士人志向,强调并非因贫穷而屈服,这一态度反映了他对理想的坚持。第三句通过“天风吹劫火”描绘出国事的动荡,暗示社会的危机与不安。最后一句“待尽山深处,汗颜猿鹤邀”则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世俗纷扰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照,呈现出诗人在顺境与逆境中的不同心态,反映出一种士人特有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诗中运用多重意象,如“猿鹤”,不仅突显了超脱的愿望,也隐喻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形成了清新而又深刻的艺术效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才虽不武:自谦,虽然没有武艺。
  2. 纵靶洛阳桥:愿意在洛阳桥上放箭,表现一种勇气。
  3. 本是士行志:自己原本有志于士人之道。
  4. 非因贫折腰:并不是因为贫困而向权势低头。
  5. 天风吹劫火:形象地描绘国家动荡不安。
  6. 国事付回潮:国家形势如潮水般起伏不定。
  7. 待尽山深处:期盼找到一片宁静之地。
  8. 汗颜猿鹤邀:感到羞愧,渴望隐逸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国家动荡比作潮水,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天风”赋予了动作,增强了诗的动态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士人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动荡中对归隐的渴望,展现出一种士人特有的坚韧与清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阳桥:象征理想与抱负。
  • 猿鹤:象征超脱与隐逸的生活。
  • 劫火:象征社会动荡与个人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A. 洛阳桥
    B. 猿鹤
    C. 劫火
    D. 山深处

  2. “非因贫折腰”表示诗人对什么态度? A. 追求荣华
    B. 向权势低头
    C. 坚持理想
    D. 逃避现实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陈著的这首诗更强调士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矛盾,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隐逸心态。两者都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隐逸的主题,但呈现的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戏方仁声四绝句 其一 忆朱氏西涧 其一 再赋 偶书为山亭五首 其四 偶书为山亭五首 其二 为山亭移植冬青等近遂成阴 戏示幕客 题子因双鸠百叶桃画 偶至刘少师园二首 其二 偶至刘少师园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扶危持颠 鸣沙山 诡雅异俗 事重身衰 四字头的字 草苗 反犬旁的字 良时吉日 寝俶 名达 鼎字旁的字 糹字旁的字 边干 竭尽心力 包含拆的成语 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