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四明金鹅寺壁》

时间: 2025-07-27 03:16:06

诗句

方丈有门出不钥,见个山童露双脚。

问伊方丈何寂寥,

道是虚空也不著。

闻此语,何欣欣,主翁岂是寻常人。

我来谒见不得见,谒心耿耿生埃尘。

归去也,波浩渺,

路入蓬莱山杳杳。

相思一上石楼时,雪晴海阔千峰晓。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3:16:06

原文展示

题四明金鹅寺壁
作者: 吕岩 〔唐代〕
方丈有门出不钥,
见个山童露双脚。
问伊方丈何寂寥,
道是虚空也不著。
闻此语,何欣欣,
主翁岂是寻常人。
我来谒见不得见,
谒心耿耿生埃尘。
归去也,波浩渺,
路入蓬莱山杳杳。
相思一上石楼时,
雪晴海阔千峰晓。

白话文翻译

在方丈的门口没有钥匙可以打开,我看到一个山童赤足而行。我问那方丈为何如此寂寥,他说是因为虚空,没有任何东西可执着。听到这话,心中不禁欢喜,主翁果然不是寻常人。我前来拜见却无法见到他,心中惆怅如尘埃般沉重。归去时,波涛浩渺,路途通向蓬莱,山色迷茫。我在石楼上思念时,雪晴之后,海阔天空,千峰在晨曦中显露出清晰的轮廓。

注释

  • 方丈:指寺庙的住持和尚。
  • 山童:指山中的少年,可能是隐士或山中修行之人。
  • 虚空:指没有实体的空灵境界,强调一种超脱的状态。
  • 埃尘:比喻心中烦恼或世俗的牵挂。
  •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理想的境界或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诗人,以其道教思想和隐逸生活闻名。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道教哲学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吕岩隐居之时,表达了他对方丈的敬仰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诗中描绘了他与方丈的交流,展现了心灵的寂寥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题四明金鹅寺壁》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诗。诗人在描绘山中寺庙的宁静与方丈的超然时,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向往。开篇以“方丈有门出不钥”引入,传达一种难以接近的神秘感,接着通过山童的赤脚象征自然与纯真,似乎在暗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在“问伊方丈何寂寥,道是虚空也不著”中,方丈的回答不仅揭示了道教的无为思想,也让人思考生命的本质。诗人听后心生欢喜,证明了他对这种哲学的向往与认可。而“我来谒见不得见,谒心耿耿生埃尘”则表现了他内心的失落与对理想的追求,尽管感到无奈,却依然渴望接近那种境界。

最后,归去的场景描绘出一种辽阔的意境,蓬莱的象征暗示了理想的追求与归宿。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流露出对人生、对理想、对超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吕岩高远的思想境界和对道教哲学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方丈有门出不钥:方丈的门口没有钥匙,暗示难以进入。
  2. 见个山童露双脚:看到山中的孩童,象征自然和纯真。
  3. 问伊方丈何寂寥:询问方丈为何如此寂寥,表现对其生活的好奇。
  4. 道是虚空也不著:方丈的回答,强调一种无执着的境界。
  5. 闻此语,何欣欣:听到此话,心中欢喜,表明对方丈境界的认可。
  6. 主翁岂是寻常人:主翁并非普通人,强调其超凡脱俗。
  7. 我来谒见不得见:前来拜见却未能见到,表现出失落感。
  8. 谒心耿耿生埃尘:心中惆怅如尘埃般沉重。
  9. 归去也,波浩渺:归去时,波涛浩渺,展现开阔的视野。
  10. 路入蓬莱山杳杳:路途通向理想的蓬莱,山色迷茫。
  11. 相思一上石楼时:在石楼上思念时,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
  12. 雪晴海阔千峰晓:雪后晴天,海阔天空,千峰在晨曦中显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中的烦恼比作“埃尘”,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山童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自然的亲和力。
  • 对仗:整首诗句对称,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方丈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理想境界的向往。通过山童的纯真与方丈的智慧,展现了道教的无为思想和对自然的敬畏,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方丈:象征隐逸生活与精神的追求。
  • 山童:代表自然、纯真与自由。
  • 虚空:象征无执着的境界,反映道教思想。
  • 蓬莱:理想的象征,代表诗人向往的高远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方丈”指的是什么?

    • A. 寺庙住持
    • B. 山中的童子
    • C. 一种植物
  2. 诗人为何对方丈的回答感到欣喜?

    • A. 因为方丈很有名气
    • B. 因为方丈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理想相符
    • C. 因为方丈的寺庙很美丽
  3. “我来谒见不得见”的意思是?

    • A. 诗人见到了方丈
    • B. 诗人无法见到方丈
    • C. 诗人不想见方丈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表现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庐山谣》:描绘山水之美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吕岩与王维的作品在隐逸主题上有共鸣,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自然之美的描绘,而吕岩则更关注内心的哲学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歌》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念奴娇 念奴娇 念奴娇 其三 遣兴 念奴娇 题陈其年乌丝词 念奴娇 为巢章甫题海天楼读书图 念奴娇 其七 次韵答范汝受,兼东陈散木,时散木以《含影词》属订 念奴娇 念奴娇 送梦蘧北游 念奴娇(次洋州王郎中韵) 念奴娇 吴门返棹,路过三塘,晤周格人。见示何铁画扇并词,即次元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弘文馆 浑然无知 莺歌燕语 谪坠 童枯 口字旁的字 径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试本 无媲 交易不成仁义在 反文旁的字 束蕴乞火 缶字旁的字 臣字旁的字 鹵字旁的字 初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置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面谩腹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