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2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20:49
次韵袁畴耕道见贻
作者:晁补之
阅世纷纷共旅亭,
归来眼为里人明。
老夫未叹尝三已,
吾子何忧取一名。
仁义夙心成自误,
文章小道得高评。
曲池远市偏宜暑,
携卷同来看月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和对后辈的寄托。诗中提到,经历了世事纷扰,在旅途中相聚,回到家中时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身边熟悉的人。年长者不必过于感叹曾经的选择,而年轻人也不必担心名声的得失。仁义之心常常导致误解,而小道文章却能获得高评价。诗的结尾提到在曲池远离市集的地方,正适合在炎热的夏天享受月光,与友人携书共赏。
晁补之,字叔行,号放翁,宋代诗人,以其诗词清新流畅、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生活在北宋时期,曾任职于地方官员,后隐居。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独具个性。
这首诗写于作者与友人相聚之际,表达了对人生经历的反思和对后辈的寄望。诗人通过描写聚会的场景,抒发了对人生的见解和哲理,体现了对仁义和名声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和流畅的节奏,展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深刻理解。开篇以“阅世纷纷”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复杂而繁忙的生活氛围。诗人通过与友人的聚会,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表达了对年轻人未来的期望。
“老夫未叹尝三已,吾子何忧取一名”一句,传达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宽容态度,认为不必对过去的选择感到遗憾,而年轻人也不应过于焦虑于名声的得失,这种思想体现出一种淡然的处世态度。
接下来的部分则转向对仁义和文学的思考,诗人指出追求仁义的初心可能会导致误解,而文学的次要内容却能获得更高的评价,这一观点引人深思,反映出对社会评价标准的质疑。
最后两句“曲池远市偏宜暑,携卷同来看月生”则描绘了一幅宁静优雅的夏日夜晚景象,诗人希望与友人一起在这样的环境中共享美好时光,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和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情感真挚,内涵丰富,既有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有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体现了晁补之作为诗人的独特视角和人文关怀。
整首诗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选择和名声的淡然态度,强调了友谊和共享生活美好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诗中提到“老夫未叹尝三已”,这句的意思是:
A. 年长者对生活感到遗憾
B. 年长者不必对过往选择感到遗憾
C. 年长者希望年轻人不要选择错误
D. 年长者对于未来充满期待
“仁义夙心成自误”这句中的“仁义”主要指:
A. 个人荣华
B. 道德标准
C. 事业成功
D. 身份地位
诗中提到的“曲池”象征:
A. 繁华的城市
B. 远离喧嚣的宁静
C. 乡土的情怀
D. 诗人的隐居生活
这种对比反映出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关注点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