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2:13
感遇十首次韵和黄著作鲁直以将穷山海迹胜绝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吾期瑶之圃,玉英良可采。
昆仑在万里,积石更磊磈。
学经傥无用,诗礼发含琲。
丛台尚何为,袨服若烟海。
我期望在瑶池之中,能采到美玉和优秀的英才。
昆仑山在万里之外,石头堆积得更为崎岖。
学习那些经书若是没有用处,诗礼的内容又何以发扬光大呢。
丛台又为何存在,衣袍在这烟海中又显得多么渺小。
晁补之,字允和,号志道,宋代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此诗作于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感慨之时,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诗中充满对文化和学问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的批判。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描绘了理想中的美好事物,显示出对美玉和英才的渴望,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接下来的昆仑远在万里、积石更磊磈,则是对现实困境的描述,暗示着通往理想的道路充满艰辛与险阻。
在诗的中段,作者反思学问的价值,质疑如果学习没有实际应用,那诗礼的意义何在,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怀疑。最后两句则以丛台和袨服的对比,表达了对形式化、表面化的批判,突显出在广阔天地中,个人的渺小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运用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吾期瑶之圃,玉英良可采。
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能在美丽的瑶池中采集优秀的人才与美玉。
昆仑在万里,积石更磊磈。
昆仑山遥不可及,象征理想的高度,石头的堆积则暗示实现理想的艰难与挑战。
学经傥无用,诗礼发含琲。
反思学习的价值,质疑如果经典知识没有实际用处,那么文化的传承又有什么意义。
丛台尚何为,袨服若烟海。
丛台的存在似乎没有意义,华丽的服饰在大海面前显得渺小,暗示表面繁华的无奈与虚幻。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学问与文化的反思,质疑表面繁华下的真实价值。诗中流露出的无奈与渴望,使其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现实主义色彩。
“瑶之圃”指的是什么地方?
诗中提到的“昆仑”象征什么?
诗人对学习的态度是?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但其风格更加豪放和奔放。而晁补之的《感遇十首》则更为内敛,注重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