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2:2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2:20:54
呈曹子方
曹子金门等陆沉,
壮年裘马四方心。
檄傅白羽从沙井,
诗写红巾遍武林。
兵甲胸中无敌国,
丝桐世外有知音。
相逢不饮何为者,
祗作寒厅拥鼻吟。
这首诗的意思是:曹子在金门等待着陆沉的消息,壮年时对四方的冒险充满了热情。檄文上含有白羽的信件,从沙井发出,诗歌中描绘的红巾遍布了武林。心中虽有兵甲,却没有敌国可敌;在世外的丝桐之音中,有知音相伴。相聚时不饮酒,究竟为了什么呢?只是在寒冷的厅堂中,独自吟唱。
作者介绍:晁补之(约1050-1120),字叔明,号石林,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其诗风豪放,善于描绘山水和表达志向。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末年,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曹子方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和友谊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律诗的结构,字句工整,意象丰富。诗中通过对“曹子”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情怀。前两句以“壮年”和“四方心”为切入点,展现了年轻时代的豪情壮志。紧接着提到的“檄傅白羽”和“诗写红巾”,则暗示着一种急迫的信息传递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局势的敏感与对历史的反思。
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孤独与寻觅知音的渴望,诗人在“兵甲胸中无敌国”的感慨中,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尽管内心充满了激情与斗志,却无法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最终孤独地在“寒厅”中吟唱。这种情感的转折和对比,使得整首诗在豪情与孤独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传达了作者对理想、友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注,展现了在纷扰的社会中,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曹子”指的是谁?
“相逢不饮何为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丝桐”象征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