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翁灵舒游边》

时间: 2025-05-01 02:10:44

诗句

子向江淮去,应怀计策新。

但须先审已,然后可图人。

战野寒独力,边城草不春。

曹刘若无竞,闲却卧龙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10:44

原文展示:

送翁灵舒游边 徐玑 〔宋代〕

子向江淮去,应怀计策新。 但须先审已,然后可图人。 战野寒独力,边城草不春。 曹刘若无竞,闲却卧龙身。

白话文翻译:

你将前往江淮之地,应当怀揣新的计策。 但首先必须审视自己,然后才能图谋他人。 在战场上独自面对寒冷,边城的草木不再生长。 如果曹操和刘备没有争斗,那么卧龙的身躯就可以闲下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翁灵舒。
  • 江淮:指江淮地区,古代战争频繁之地。
  • 计策新:新的策略或计划。
  • 审已:审视自己,指自我反省。
  • 图人:图谋他人,指策划对付他人。
  • 战野:战场。
  • 寒独力:独自面对寒冷,比喻在艰苦环境中独自奋斗。
  • 边城:边疆的城市。
  • 草不春:草木不再生长,比喻环境恶劣。
  • 曹刘:指曹操和刘备,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 无竞:没有争斗。
  • 卧龙: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因其隐居时被称为“卧龙”。

典故解析:

  • 曹刘若无竞:这里引用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的争斗,暗示如果没有这些争斗,诸葛亮(卧龙)就可以过上闲适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约1060-1120),字子美,号东篱,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首诗是徐玑送别友人翁灵舒前往江淮地区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对其未来挑战的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江淮地区战事频繁,社会动荡。徐玑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翁灵舒的关心和期望,希望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审慎自省,制定明智的策略。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期望。首句“子向江淮去,应怀计策新”直接点明了友人的目的地和诗人对其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怀揣新的计策应对未知的挑战。接下来的“但须先审已,然后可图人”则强调了自我审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后两句通过对战场和边城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友人即将面临的艰苦环境,同时也暗示了友人需要独自面对这些困难。最后两句通过引用三国时期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未来命运的关切,希望他能够避免无谓的争斗,过上安宁的生活。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子向江淮去,应怀计策新。”:诗人直接点明友人的目的地和对其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怀揣新的计策应对未知的挑战。
  2. “但须先审已,然后可图人。”:强调自我审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
  3. “战野寒独力,边城草不春。”:通过对战场和边城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友人即将面临的艰苦环境,同时也暗示了友人需要独自面对这些困难。
  4. “曹刘若无竞,闲却卧龙身。”:通过引用三国时期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未来命运的关切,希望他能够避免无谓的争斗,过上安宁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战野寒独力”中的“寒独力”比喻在艰苦环境中独自奋斗。
  • 典故:“曹刘若无竞”引用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的争斗,暗示如果没有这些争斗,诸葛亮(卧龙)就可以过上闲适的生活。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关怀和期望。诗人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关怀和期望,希望他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审慎自省,制定明智的策略,并最终过上安宁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淮:象征着战事频繁的地区。
  • 战野:象征着战场和艰苦的环境。
  • 边城:象征着边疆和恶劣的环境。
  • 卧龙:象征着智慧和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子”指的是谁? A. 徐玑 B. 翁灵舒 C. 诸葛亮 答案:B

  2. 诗中的“曹刘若无竞”引用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典故? A. 春秋时期 B. 三国时期 C. 唐朝 答案:B

  3. 诗中的“卧龙”指的是谁? A. 曹操 B. 刘备 C. 诸葛亮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描绘战乱后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王昌龄的《出塞》: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徐玑的《送翁灵舒游边》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但徐玑的诗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期望和关怀,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徐玑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三国志》:详细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助于理解诗中的典故。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送人西上 题赵西里诗卷二首 晨起览镜六首 次韵竹溪中书重修县橘二首 病中九首 杂咏一百首 其二十七 荀彧 喜雨二首柬张使君 杂咏六言八首 其三 悼阿驹七首 答妇兄林公遇四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颠越不恭 心证 饮谷栖丘 佉卢虱咤 嗒然若丧 千了百当 包含箕的词语有哪些 丹凤眼 悬河泻水 齐字旁的字 兼遣 小字头的字 包含圄的词语有哪些 四点底的字 棘结尾的成语 羽字旁的字 摧坚陷敌 門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