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5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55:20
白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
常建 〔唐代〕
夕映翠山深,馀晖在龙窟。
扁舟沧浪意,澹澹花影没。
西浮入天色,南望对云阙。
因忆莓苔峰,初阳濯玄发。
泉萝两幽映,松鹤间清越。
碧海莹子神,玉膏泽人骨。
忽然为枯木,微兴遂如兀。
应寂中有天,明心外无物。
环回从所泛,夜静犹不歇。
澹然意无限,身与波上月。
夕阳映照着深翠的山峦,余晖洒落在龙窟中。
小舟在浩荡的水面上漂浮,轻柔的花影渐渐消失。
向西飘荡,进入了天色;向南望去,对着云端的宫阙。
因而想起莓苔峰,初阳光照耀着我的黑发。
泉水与藤萝在幽静中映衬,松树与仙鹤间清音悠扬。
碧海如同神灵的光辉,玉液滋润着人间的骨骼。
忽然间变作枯木,微微的兴致随之消散。
在寂静中应有天空,明心之境外没有任何事物。
环游于所泛之地,夜静之中仍旧不曾停歇。
淡然的心意是无尽的,身体与波上的月光相依。
常建(约730-790年),唐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隐逸的生活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富有哲理意蕴。
本诗写于常建隐居于白龙窟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道教哲学的思考,寄托了对学道者的寄语。
《白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和心灵感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夕阳、山水、舟行等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开篇的“夕映翠山深”展现了夕阳的美景,接下来的“馀晖在龙窟”则引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细腻的描写中,诗人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中多次提到“澹澹”、“清越”等词汇,这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宁静,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淡然与从容。尤其是在“应寂中有天,明心外无物”一句中,诗人通过对寂静的感悟,达到了心灵的明澈与自由,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道教理想生活的追求,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道教理想的追求。在宁静的自然中,诗人领悟到心灵的自由和明澈,体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中“扁舟”指代什么?
A. 大船
B. 小舟
C. 渔船
D. 战舰
诗中提到的“莓苔峰”象征什么?
A. 生活的繁忙
B. 自然的纯净
C. 战斗的勇气
D. 人际的温暖
“应寂中有天”中“应”字的意思是?
A. 应该
B. 似乎
C. 反应
D. 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