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3:5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3:51:44
夹岸芳菲映钓丝。谁传疏影入涟漪。蝶冲返照落青池。似合俄分群鼓鬣,欲疑还信共扬鳍。争看红雨暮春时。
两岸的花草在阳光下映照出钓鱼的丝线。是谁把那稀疏的影子传递到了涟漪中?蝴蝶轻轻飞舞,反射到青色的池水上。似乎很适合刚刚散去的群鱼,令人怀疑它们是信任还是害怕而一起扬起鱼鳍。争相观看那春末的红雨。
诗中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腻的观察。
钱彻(1640-1711),字文叔,号山人,清代诗人,诗风清新,常以自然为题材,擅长描写山水花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浣溪沙 鱼攒花影》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追求自然之美的时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这首《浣溪沙 鱼攒花影》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两岸花草的繁盛和水面的涟漪。作者运用“夹岸芳菲映钓丝”,以生动的画面引导读者感受到春日的温暖与生机。接着通过“谁传疏影入涟漪”引发读者的思考,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仿佛在追问自然的奥秘。
此外,诗中提到的“蝶冲返照落青池”,不仅展示了蝴蝶的轻盈,也反映了那一刻自然的和谐,水中倒映的景象加深了诗的意境。最后的“争看红雨暮春时”则是对于春天的恋恋不舍,表达了对即将逝去的春日的感慨。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体现了清代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情怀。
整首诗歌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诗中“夹岸芳菲映钓丝”指的是:
A. 两岸的山脉
B. 两岸的花草
C. 钓鱼的技巧
D. 水面的波纹
“红雨”在诗中比喻的是:
A. 春天的雨水
B. 落下的花瓣
C. 夏天的暴雨
D. 秋天的风
诗中提到的“蝶”象征:
A. 自由与美好
B. 恐惧与忧伤
C. 疲惫与沉重
D. 寂静与孤独
答案:
与李白《庐山谣》相比,钱彻的《浣溪沙 鱼攒花影》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而李白则更倾向于宏大的气势和豪情。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