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5:0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5:01:37
题齐安寺山亭
作者: 王安石
此山无踯躅,故国有杨梅。
怅望心常折,殷懃手自栽。
暮年逢火改,晴日对花开。
万里乌塘路,春风自往来。
这座山上没有踯躅花,而在我的故乡却有杨梅。
每次怅望之时,心中总是感到忧伤,
我亲手栽种的那份情感特别深厚。
到了暮年,遇到火灾后生活有了改变,
在晴天时对着花儿绽放而感到欣慰。
无论相隔万里,乌塘的路上,春风依然来往。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作为“熙宁变法”的主要推行者,他在政治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王安石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达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王安石晚年,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在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波后,他在山亭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忧伤,正是他对过往岁月和故土的深切怀念。
王安石的《题齐安寺山亭》是一首富有感情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的开头以“此山无踯躅,故国有杨梅”对比,直接引出了故乡的情感。踯躅花的缺失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失落,而杨梅则是他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接下来的“怅望心常折,殷懃手自栽”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念的情感。诗人不仅仅是在回忆故乡的美好,更是通过自己亲手栽种的杨梅,表达了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对于一个身处异乡的人而言,这种情感是格外深切的。
“暮年逢火改,晴日对花开”展现了诗人生活的变化与内心的坚韧。尽管经历了火灾的打击,诗人依旧在晴日中看到花开,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万里乌塘路,春风自往来”则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希望,春风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的重生,尽管与故乡相隔万里,但那份情感始终不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晚年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变化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王安石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体现了诗人兼具感性与理性的深刻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此山无踯躅”中的“踯躅”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故国有杨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暮年逢火改”中“火”可能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