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1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18:17
畏暑聊寻寺,追凉故遶池。
雨园鸠唤妇,风径燕将儿。
散篆萦帘额,留云暗井眉。
龙蛇动屋壁,知有长公诗。
因怕炎热,便来寺庙避暑,追寻那池塘边的凉意。
雨中的鸠鸟叫唤着妇女,风中的燕子带着孩子飞翔。
散落的篆书萦绕在帘额上,留在云层中的阴影映在井口上。
墙壁上龙蛇般的影子游动,知道长公的诗作就在此处。
晁补之,字允和,号阮亭,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受到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的影响,特别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本诗写于夏日,作者因酷暑而寻求避暑的庙宇,借此抒发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对苏轼诗作的欣赏与敬仰。诗中描绘的情景清新自然,表达了一种闲适与恬淡的生活态度。
本诗以“畏暑聊寻寺”开篇,直接点明了避暑的主题。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夏日寺庙的宁静与凉爽,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接着,诗中以“雨园鸠唤妇,风径燕将儿”描绘了雨中鸠鸟的鸣叫和风中燕子的飞翔,生动地展现了寺庙周围的生机与和谐,给人一种安逸的感觉。
“散篆萦帘额,留云暗井眉”两句,诗人通过对书法和自然的结合,表现出文学与自然的交融,呈现出一种文化内涵的深邃。最后一句“龙蛇动屋壁,知有长公诗”,不仅点明了对苏轼诗作的敬意,也为整首诗增添了文学的厚度,使得避暑的场景不仅仅是自然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抚慰。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描写、淡雅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学的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本诗通过描绘夏日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生机,表达了诗人对避暑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学的热爱。诗中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悟,传递出一种淡泊与清雅的生活态度。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去寺庙避暑?
诗中提到的动物有哪些?
“龙蛇动屋壁”一句中的“龙蛇”比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