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孙尧夫赴举》

时间: 2025-04-30 14:41:48

诗句

自说轩皇息战威,万方无复事戎衣。

却教孙子藏兵法,空把文章向礼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41:48

原文展示:

送孙尧夫赴举
作者:李涉 〔唐代〕

自说轩皇息战威,
万方无复事戎衣。
却教孙子藏兵法,
空把文章向礼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孙尧夫赴科举考试的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诗中提到轩辕黄帝的威名已不在,四方再也没有为战斗而穿戎衣的人。反而,孙子(孙武)所教的兵法只能被藏于心中,最终仍然是要依靠文章科举去争取功名。

注释:

  • 轩皇:指轩辕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帝王,象征着平定战争的威力。
  • 戎衣:指战斗的衣服,象征战争。
  • 孙子:指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兵法的象征。
  • 礼闱:指科举考试的场所,象征文人仕途。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风格多以抒情见长,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科举制度盛行时期,诗人关注到战争的消亡和文人地位的提升,反映出对当时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送孙尧夫赴举》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诗的开头提到轩皇的威名,意在暗示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变更。随着和平的到来,战争的气息逐渐消散,昔日的戎装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诗人通过对孙子的兵法的提及,表达了对军事智慧的尊重,但同时也指出在和平的时代,文才与科举才是通向成功的关键。这种对比让人深思: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究竟是武力更为重要,还是文才更能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整首诗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见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自说轩皇息战威:自言自语,轩辕黄帝的威名已经消退,意味着战争不再。
    • 万方无复事戎衣:四方大地上,不再有人穿着战斗装备,象征和平的到来。
    • 却教孙子藏兵法:虽然有孙子的兵法传世,但在和平年代,这些智慧未必能发挥作用。
    • 空把文章向礼闱:最后,文人只能依靠文章去科举,表明文才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提到战争的消失,另一方面强调了文人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照。使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增强了诗的表达力度。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着和平与战争的对立,传达了文才与科举在和平时代的重要性,反映了对传统军事智慧的尊重与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轩皇:象征着传统的权威与力量,代表着过去的辉煌。
  • 戎衣:象征战争与冲突,反映出历史的残酷。
  • 孙子:象征智慧与策略,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 礼闱:象征文人追求的理想与仕途,反映出时代的变化。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轩皇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赵武王
      • B. 轩辕黄帝
      • C. 刘邦
    2. 诗中提到的“戎衣”象征什么?
      • A. 文人服饰
      • B. 战斗装备
      • C. 皇帝袍服
    3. 诗人对孙子的兵法态度是?
      • A. 极力推崇
      • B. 认为无用
      • C. 表达思考
  • 答案

    1. B. 轩辕黄帝
    2. B. 战斗装备
    3. C. 表达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 诗词对比

    • 《送孙尧夫赴举》与《登高》均反映了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沉重感,而《送孙尧夫赴举》则强调了文才在和平时代的重要性。两者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深邃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李涉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与斯翰夜话 水调歌头 冬怀 水调歌头 病中记梦 水调歌头 丙辰孟冬月五十自寿,作于金陵 水调歌头 汪憬吾丈以近制东坡生日词寄示,兼致慰勉,依韵报之 水调歌头 中秋对月感旧,寄弟北京 水调歌头(致仕得请)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其二 中秋饮南楼呈范宣抚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圃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夭桃秾李 文字旁的字 五柳心 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拔刃张弩 亏待 焚符破玺 三虎 知足不殆 拖床 厂字头的字 艸字旁的字 十字旁的字 山河表里 凭城借一 黹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