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28: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28:50
常于感应验中和,动处过时静亦过。
若是深居资讲说,岂知禅定有头陀。
常常在感应中体会到和谐的状态,无论是活跃的时刻还是安静的时刻,都能超越时间。如果深居简出的人只懂得讲论道理,那么怎能知道禅定的真正境界呢?
作者介绍:王渐逵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以自然和哲理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和抒发内心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秋夜,作者身处山中,观察周围的环境,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与禅宗的深邃,抒发了他对内心修行的思考。
《山中秋夜感兴 其十九》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在山中秋夜所感受到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感应”与“中和”的对比,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内心的和谐状态。诗的前两句强调了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在不同的状态下,我们都能体会到超越时间的永恒。这种观念反映了道家与禅宗的思想,强调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与天地的和谐。
后两句则提出了对隐居者的质疑,指出如果一个人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不去体验与实践,那么他便无法真正理解禅定的深意。这种对比不仅让人反思个人的修行方式,也引发对生活态度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既有自然的描绘,又有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视角。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强调内心的修行与实践的重要性,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和谐关系。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感应”主要指什么?
A. 对外界的反应
B. 对内心的感悟
C. 对时间的理解
D. 对自然的描绘
作者对“深居者”的看法是?
A. 深居者更懂得禅定
B. 深居者只懂理论,难以理解禅定
C. 深居者应当多讲道理
D. 深居者的生活理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渐逵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在主题上都涉及到内心的思考与自然的结合,但王渐逵更侧重于哲理的探讨,而李白则表达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两首诗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