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8:11: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8:11:00
《和毛君新葺囷庵船斋》
作者:苏辙
厌居华屋住东庵,
真味全胜食荠甘。
多病维摩长隐几,
无心弥勒便同龛。
误游田舍空成笑,
谬入僧房即欲参。
风霁不知吹有万,
月明聊共影成三。
如小舫才容住,
室类空囷定不贪。
拥褐放衙人寂寂,
脱巾漉酒鬓鬖鬖。
画囊书帙堆窗案,
药裹瓢樽挂壁蓝。
檐竹风霜曾不到,
盆花蜂蝶未全暗。
公余野鹊惊初睡,
宾醉佳人笑剧谈。
劝客巨觥那得避,
和诗难韵不容探。
晓来霏雾连江气,
冬后温风带岭岚。
去国屡成还蜀梦,
忘忧惟有对公酣。
终身狥禄知何益,
投檄归耕贫未堪。
借我此庵泥药灶,
古书鸿宝试淮南。
厌倦了住在华丽的房子里,宁愿住在东庵,
真正的美味胜过那苦菜的甘甜。
因多病而长久隐居,
对弥勒佛无心,便与佛龛相同。
误闯田舍只成了笑谈,
错误地走进僧房便想参禅。
风雨过后不知已吹来多少风,
月光明亮时聊作三人影。
如同小船才容得下,
房间像空囷般毫不贪恋。
披着粗布衣服,放下官职人寂寂,
脱下帽子,漉酒,让鬓发松散。
画囊和书架堆在窗案上,
药裹的瓢樽挂在墙壁上。
檐下的竹子经受风霜从未到访,
盆里的花和蜜蜂蝴蝶未曾全暗。
公余时分野鹊惊动初睡,
宾客醉了,佳人笑谈欢笑。
劝客举起巨大的酒杯那如何避开,
和诗难以对韵无法探讨。
清晨雾霭连着江水气,
冬后温暖的风带来山岭的雾气。
离开故国常做回蜀的梦,
忘忧惟有和朋友痛饮。
终身追求功名有什么益处,
投笔归耕却又贫困难忍。
借我这庵里的泥药灶,
古书和鸿宝试试淮南的药方。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诗人和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政治上曾任职于官府,文学上则以诗词和散文见长。其作品具有深厚的哲学思考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隐居生活期间,反映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功名利禄的冷淡态度。诗中充满了对隐居生活的享受,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苏辙的《和毛君新葺囷庵船斋》是一首极具生活气息的诗作,兼具哲理与情感。诗中通过对居住环境的描绘,展示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享受的淡泊态度。“厌居华屋住东庵”一句,开篇即表明他对奢华生活的不满,转而选择清幽的东庵,展现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态。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月明聊共影成三”,不仅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还隐含了他对友人陪伴的珍视。此外,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如“檐竹风霜曾不到,盆花蜂蝶未全暗”,则体现了他深厚的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既有对现实的反思,又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末的“终身狥禄知何益,投檄归耕贫未堪”更是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无奈与对归隐田园的渴望,充满了哲理的深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将“风霁”比作自然的清新,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功名利禄的反思,以及对自然和友谊的珍视。诗人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展现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辙是谁的弟弟?
A. 苏洵
B. 苏轼
C. 苏味道
诗中提到的“弥勒”指的是哪个宗教人物?
A. 道教
B. 基督教
C. 佛教
诗中“借我此庵泥药灶”表达了什么愿望?
A. 对奢华生活的追求
B. 对平凡生活的向往
C.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辙的隐居生活与王维的诗意隐居形成鲜明对比,王维的诗往往更具自然的灵动,而苏辙则更注重对人际关系和内心的描绘。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但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