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5:23
《效白乐天体自咏二十韵》
人生七十稀,我今六十六。
幼小承门资,长大窃科目。
平步登瀛洲,超迁应郎宿。
省寺久徊翔,京华厌驰逐。
七持使者节,三剖刺史竹。
晚玷两禁班,滥纡三品服。
游宦四十年,徒糜太仓粟。
君恩无以报,扪心自惭恧。
吾闻老氏言,知足乃不辱。
力辞会稽组,愿赋祠庭禄。
举首谢鹓鸿,甘心友麋鹿。
家有十顷田,居多数椽屋。
长子通朝籍,二女归仕族。
貤恩沾弟侄,余俸赡亲属。
始望岂及此,平生不啻足。
无奈百病侵,齿豁头已秃。
指挛足蹒跚,背驼腰屈曲。
消长自乘除,祸福多倚伏。
枚数亲旧间,十九登鬼录。
自怜衰病翁,讵知不为福。
人生七十岁者很少见,我如今六十六岁。
小时候承受了家业,长大后却靠自己偷得功名。
平步青云,轻松登上高位,超迁到郎官宿舍。
在寺庙里徘徊已久,厌倦了京城的奔波。
七次担任使者,三次剖析刺史的竹简。
晚年得到了两次禁班之荣,滥用三品的官服。
游历官场四十年,白白浪费了粮仓的食物。
对君主的恩惠无以回报,心中感到羞愧。
我听老子说,知足常乐才不会受辱。
我力求辞去会稽的职务,愿意回归田园生活。
抬头感谢鹓鸿,甘心与麋鹿为友。
家里有十亩田,住着几间茅屋。
长子在朝中任职,两个女儿归入仕族。
恩泽惠及弟弟侄子,余下的俸禄供养亲属。
起初的希望怎能比得上现在,平生其实已足够。
无奈的是百病缠身,牙齿脱落头发稀。
指头麻痹,走路蹒跚,背驼腰弯曲。
消长自如,祸福多看运气。
在亲旧之间,已有十九人登上了鬼籍。
我自怜年老多病,岂知这未必不是福。
蔡戡,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因其诗风平易近人、清新自然而受到后人的喜爱。他的诗歌多描绘个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常常带有自嘲和淡淡的忧伤。
该诗作于蔡戡晚年,正值他回首一生时的感慨之作。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自己在官场中的经历、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老年生活的反思。
《效白乐天体自咏二十韵》是蔡戡以白居易为楷模而作的一首长诗,诗中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篇便指出了人生的稀有和短暂,直抒胸臆。蔡戡以个人经历为线索,回顾自己从幼小承家业到长大后窃得功名的历程,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无奈与自嘲。
在诗中,蔡戡不仅回忆了自己的仕途,也对官场生活的空虚感到失望,表达了在游宦生涯中对物质的追求是多么的徒劳无功。他提到“游宦四十年,徒糜太仓粟”,用“糜”字来形容自己四十年的宦海生涯,显得更加沉重与无奈。
诗中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家庭与亲情的描写,蔡戡虽身处衰老之际,却仍然为家庭的安定而感到欣慰。他的长子与女儿都归入仕族,家中尚有田地,生活并非窘迫。但对比过去的希望与现实的落差,诗人心中难免生出一丝感慨。最后,诗人以“自怜衰病翁,讵知不为福”结束,反映出一种对生命的豁达和对未来的无奈。
整体而言,蔡戡在此诗中以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过往的追忆,呼应了“知足”的人生哲学,给人一种深刻的思考与启发。
整首诗歌探讨了人生的无常、衰老的无奈与知足常乐的道理,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反思与哲学的追求。
诗人几岁时写下这首诗?
诗中提到的“知足乃不辱”是谁的观点?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