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书普慈长老壁(志诚)》

时间: 2025-05-07 08:29:38

诗句

普慈寺后千竿竹,醉里曾看碧玉缘。

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久参白足知禅味,苦厌黄公(鸟名。

)聒昼眠。

惟有两株红杏叶,晚来犹得向人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29:38

原文展示

书普慈长老壁(志诚)
苏轼 〔宋代〕

普慈寺后千竿竹,
醉里曾看碧玉缘。
倦客再游行老矣,
高僧一笑故依然。
久参白足知禅味,
苦厌黄公鸟名。
聒昼眠。
惟有两株红杏叶,
晚来犹得向人妍。

白话文翻译

普慈寺后面有千竿竹子,
我曾在醉酒中欣赏那碧绿的竹子。
疲惫的旅人再来游玩已经老去,
而高僧却依旧面带微笑,保持着从前的样子。
经过长久的参禅,我才明白其中的禅意,
而我却厌倦了那黄公鸟的叫声,
吵闹得让我白昼不能安眠。
唯有那两株红杏的叶子,
在晚来的时候依然向人展示它的美丽。

注释

  • 普慈寺:普慈寺为佛教寺庙,常常成为诗人寄托情感的地方。
  • 千竿竹:形容竹子数量多,象征着清静与高洁。
  • 碧玉缘:比喻竹子的颜色如同碧玉,形象生动。
  • 倦客:指疲惫的旅人,暗示诗人的身心状态。
  • 久参白足:指长时间参禅,白足是佛教用语,意指理解禅的真义。
  • 黄公鸟:指一种鸟,因其鸣叫声而感到厌烦。
  • 红杏叶: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细腻。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普慈寺作为他常去的地方,承载了他对禅宗的理解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呈现了一种淡淡的禅意和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在普慈寺后,千竿竹影摇曳,似乎在诉说着诗人醉酒时的惬意。在诗中,苏轼用“醉里曾看碧玉缘”表达了他对竹子的热爱与欣赏,竹子在他心中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幽静和高洁的代表。接着,诗人自述“倦客再游行老矣”,不仅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疲惫。高僧的微笑则代表着一种超脱的境界,暗示着禅宗的宁静与智慧。诗的后半部分,苏轼通过“久参白足知禅味”来展现他对禅的理解与体验,而“苦厌黄公鸟名”则表明他对世俗喧嚣的厌倦。最后两句以红杏叶的生机结尾,象征着生命的美丽与希望,给整首诗带来了温暖的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普慈寺后千竿竹:描绘普慈寺后方的竹林,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 醉里曾看碧玉缘:回忆自己在醉酒中欣赏竹子的情景,突出竹子的美丽。
  3. 倦客再游行老矣:诗人感叹自己游历疲惫,岁月流逝。
  4. 高僧一笑故依然:高僧依旧微笑,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不变。
  5. 久参白足知禅味:经过长时间的禅修,体会到禅的深刻。
  6. 苦厌黄公鸟名:厌倦了黄公鸟的鸣叫,反映出对喧嚣的不满。
  7. 聒昼眠:白天的吵闹使得自己无法安眠。
  8. 惟有两株红杏叶:唯有红杏叶在晚时展示出美丽。
  9. 晚来犹得向人妍:即使在黄昏时,红杏依然向人展示其妍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碧玉,形象生动。
  • 对仗:如“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形成对称的语句,增强节奏感。
  • 拟人:红杏叶向人妍,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普慈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态度的感悟,以及对世俗喧嚣的厌倦,最终以红杏的美丽展现出生活的希望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清雅、高洁,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宁静。
  2. 高僧:象征智慧与超脱,代表着一种理想的境界。
  3. 红杏叶:象征生命的美好与希望,带来温暖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普慈寺”在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杭州
    • C. 苏州
    • D. 南京
  2. “醉里曾看碧玉缘”中的“碧玉”主要指什么?

    • A. 一种玉石
    • B. 竹子的颜色
    • C. 水的颜色
    • D. 天空的颜色
  3. 诗人厌倦了什么声音?

    • A. 风声
    • B. 黄公鸟的叫声
    • C. 雨声
    • D. 人声

答案

  1. B. 杭州
  2. B. 竹子的颜色
  3. B. 黄公鸟的叫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1. 苏轼《书普慈长老壁》王维《鹿柴》: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的清幽与宁静。
  2. 苏轼《书普慈长老壁》李白《月下独酌》:李白注重表现酒中的豪情,而苏轼则在酒后反思人生,体现出更深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相关查询

教学退作二首 送沿江制使姚橘州尚书 快活吟第三笔示诸儿 弟观喜董稼山至有诗因次韵二首 次前韵二首 其一 偶成 次戴帅初与次儿瀹诗 次韵梅山弟见怀 留稼山 偶成寄吴竹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习态 釉子 八字旁的字 并州儿 怨府祸梯 包含釜的词语有哪些 鼠字旁的字 耳目非是 言字旁的字 柔远镇迩 八府巡按 乱点鸳鸯谱 言字旁的字 包含玩的词语有哪些 区土 辰字旁的字 蝇附骥尾而致千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