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2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29:38
书普慈长老壁(志诚)
苏轼 〔宋代〕
普慈寺后千竿竹,
醉里曾看碧玉缘。
倦客再游行老矣,
高僧一笑故依然。
久参白足知禅味,
苦厌黄公鸟名。
聒昼眠。
惟有两株红杏叶,
晚来犹得向人妍。
普慈寺后面有千竿竹子,
我曾在醉酒中欣赏那碧绿的竹子。
疲惫的旅人再来游玩已经老去,
而高僧却依旧面带微笑,保持着从前的样子。
经过长久的参禅,我才明白其中的禅意,
而我却厌倦了那黄公鸟的叫声,
吵闹得让我白昼不能安眠。
唯有那两株红杏的叶子,
在晚来的时候依然向人展示它的美丽。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细腻。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普慈寺作为他常去的地方,承载了他对禅宗的理解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这首诗呈现了一种淡淡的禅意和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在普慈寺后,千竿竹影摇曳,似乎在诉说着诗人醉酒时的惬意。在诗中,苏轼用“醉里曾看碧玉缘”表达了他对竹子的热爱与欣赏,竹子在他心中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幽静和高洁的代表。接着,诗人自述“倦客再游行老矣”,不仅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疲惫。高僧的微笑则代表着一种超脱的境界,暗示着禅宗的宁静与智慧。诗的后半部分,苏轼通过“久参白足知禅味”来展现他对禅的理解与体验,而“苦厌黄公鸟名”则表明他对世俗喧嚣的厌倦。最后两句以红杏叶的生机结尾,象征着生命的美丽与希望,给整首诗带来了温暖的色彩。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普慈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态度的感悟,以及对世俗喧嚣的厌倦,最终以红杏的美丽展现出生活的希望与美好。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普慈寺”在哪个地方?
“醉里曾看碧玉缘”中的“碧玉”主要指什么?
诗人厌倦了什么声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