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1:4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1:41:49
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
作者:苏轼
楼上烟云怪不来,楼前飞纸落成堆。
非关文字须重看,却被江山未收回。
眼昏烛暗细行斜,考阅精强外已夸。
明日失怀君莫怪,早知安足不成蛇。
乱山遮晓拥千层,睡美初凉撼不应。
昨夜酒行君屡叹,定知归梦到吴兴。
天台桂子为谁香,倦听空阶夜点凉。
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秋花不见眼花红,身在孤舟兀兀中。
细雨作寒知有意,未教金菊出蒿蓬。
这首诗写了作者在八月十七日再次登上望海楼的感受,似乎是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提到楼上烟云的奇异,楼前飞舞的纸张堆积如山,暗示着一些繁杂的事情。并不是因为文字的缘故需要重看,而是因为江山的局势未曾改变,令人感慨。接着描绘了夜晚的昏暗以及细微的行踪,考卷的精华外表上显得很夸张。作者提醒明日失意的朋友不要怪罪于他,早已明白安慰的不足以弥补失落。随后,诗中描绘了被乱山环绕的清晨,秋凉之时令人感到不应有的震动。作者想起昨夜饮酒时朋友的叹息,想必是回梦归至吴兴。天台的桂子在为谁而香,听着空阶夜的凉声已感到疲倦。还有明天的潮水,不知有多少人会倾巢而出,争相打扮。最后,秋花的红色已不再见到,自己孤舟漂泊,感到无比的孤独。细雨带来的寒意似乎是有意而为,却未能让金菊从荒草中长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文风洒脱而深邃,作品影响深远。
本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作者被贬谪期间,心境复杂。登楼望海,既有对国家的忧虑,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苏轼的这首《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展现了他在某个特定时刻的思绪与感受。他以“烟云”和“飞纸”为起点,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似乎在暗示当时的社会氛围与个人遭遇。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思考。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江山的忧虑,更揭示出文化与个体命运的关系。反复提到的“失怀”与“孤舟”象征着他在政治风波中的无奈与孤独。尽管身处逆境,仍然能看到“明朝看潮在”的希望,这种积极的态度体现了他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深邃的哲思,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堪称宋代诗歌的典范。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个人遭遇的反思,以及对明天的期待与希望,体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与深邃的思考。
选择题: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失怀”指的是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天台桂子”象征着____。
判断题:本诗中的“飞纸”代表着作者对文书的喜爱。 (对/错)
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与李白《庐山谣》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感受,但苏轼更多的是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思,而李白则展现出一种洒脱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