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陶拟古九首》

时间: 2025-05-04 10:51:41

诗句

沉香作庭燎,甲煎粉相和。

岂若炷微火,萦烟嫋清歌。

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

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

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51:41

原文展示:

沉香作庭燎,甲煎粉相和。
岂若炷微火,萦烟嫋清歌。
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
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
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沉香作为庭院的香火,和调和的香粉。怎能比得上那微微的火焰,缭绕的烟雾伴随着清丽的歌声呢?贪婪的人总是没有饥饱,而胡椒也总是追求更多。朱公和刘公这两位狂人,像风中的花瓣一样轻易坠落。原本打算竭尽湖泽捕捞,然而明年又该如何呢?

注释:

  • 沉香:一种香料,常用于祭祀或熏香。
  • 庭燎:庭院中的火,指香火。
  • 甲煎粉:调和的香粉,可能指调香的材料。
  • 岂若:岂不是,难道比得上。
  • 萦烟嫋清歌:缭绕的烟雾与清丽的歌声交叠在一起。
  • 贪人无饥饱:贪婪的人永远感到不满足。
  • 胡椒:在此可能比喻为追求丰盈的食物或财富。
  • 朱刘:指朱公与刘公,历史上著名的狂人或不羁之士。
  • 陨坠如风花:比喻他们的堕落,如同风中飘落的花瓣。
  • 竭泽渔:比喻过度开发,竭尽资源。
  • 明年何:指未来的无奈与难以预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尤其以其豪放、清新的风格著称。苏轼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多次被贬,形成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和陶拟古九首》是苏轼在感叹人生无常和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中创作的,尤其反映了他对物欲的反思和对人生态度的探讨。在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中,苏轼用诗歌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细腻的意象与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世俗贪欲的反思。开头提及沉香和香火,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贪婪的批评,贪人总是无法满足地追求更多,像胡椒一样永无止境。接着诗人提到朱公与刘公,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狂妄与不羁,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知,流露出一种对自由与放纵的向往。末尾则回归到对未来的忧虑,质问明年的命运,这种思考让整首诗更具沉重感。通过这首诗,苏轼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展现出对人性与生活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沉香作庭燎:开头描写香火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2. 甲煎粉相和:说明香料的调和,暗示着生活的调和与和谐美。
  3. 岂若炷微火:表明香火的微弱,与后续的烟雾和歌声形成对比。
  4. 萦烟嫋清歌:描绘了香烟飘绕与歌声交织的美好画面。
  5. 贪人无饥饱:引入对贪婪的批判,指出人们的欲望无止境。
  6. 胡椒亦求多:胡椒在此比喻对财富的无尽追求。
  7. 朱刘两狂子:提到历史人物,暗示了不羁与放纵的生活态度。
  8. 陨坠如风花:将两位狂人的命运比作风中的花瓣,体现其脆弱与无常。
  9. 本欲竭泽渔:表达了对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警惕。
  10. 奈此明年何:结尾回归对未来的思考,展现无奈与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陨坠如风花”,使用比喻将人生的无常形象化。
  • 对仗:诗中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拟人:如“萦烟嫋清歌”,使抽象的烟雾与歌声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性贪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无奈感。通过对香火与贪婪的对比,诗人让我们意识到物欲的无尽追求与生命的脆弱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沉香:象征美好与珍贵,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象征虚幻与飘渺,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3. 胡椒:代表财富与物欲,暗示贪婪的本性。
  4. 朱刘:象征自由与不羁,代表追求个性与放纵的生活态度。
  5. 风花:象征脆弱与无常,体现人生的易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沉香”主要象征什么?

    • A. 美好与珍贵
    • B. 贪婪
    • C. 自由
    • D. 无常
  2. “陨坠如风花”比喻什么?

    • A. 人生的脆弱
    • B. 财富的追求
    • C. 自然的美好
    • D. 和谐的生活
  3.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什么?

    • A. 物欲的无尽追求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友情与爱情
    • D. 人生的快乐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和陶拟古九首》都涉及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但李白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思乡,而苏轼则更多地反映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草书歌行 月下独酌其四 南流夜郎寄内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送杨燕之东鲁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王景】 效古二首 赠瑕丘王少府 感兴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秃宝盖的字 瓦字旁的字 姬易 私字儿的字 辞不达意 踵踪 葭莩之亲 瓜代之期 一丝不线,单木不林 仳离 虫字旁的字 日居月诸 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手题 爻字旁的字 睿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颓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