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2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24:28
感事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服气崔常侍,烧丹郑舍人。
常期生羽翼,那忽化灰尘。
每遇凄凉事,还思潦倒身。
唯知趁杯酒,不解炼金银。
睡适三尸性,慵安五藏神。
无忧亦无喜,六十六年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道家的崇敬,提到了崔常侍和郑舍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术,然而终究化为尘埃。每当遇到凄凉的事情时,他便想起自己潦倒的身世。如今只知道借酒消愁,却不懂得炼金和铸银。面对三尸的性格,他宁愿安逸于五脏的安宁。无忧无喜,转眼已经六十六个春秋。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关注民生,作品广泛流传,尤其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人知。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他经历过宦海浮沉,感受到权力与财富的虚幻,逐渐向往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
《感事》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白居易以崔常侍和郑舍人为引子,探讨了长生和追求不朽的主题。在道教文化中,炼丹术被视为追求长生的手段,而白居易通过诗句指出,即便追求长生,最终也难逃“化灰尘”的命运。这种对生死的哲学思考与对世俗繁华的反思,显得极为深邃。
诗中,白居易用“唯知趁杯酒,不解炼金银”来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醉酒消愁的选择。这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无所依赖和对现实的理解。其次,诗的最后两句“无忧亦无喜,六十六年春”更是表露了他对人生的淡然态度,经过六十六年的春秋,他对生死无常和世事变化有了更深的领悟。
整体而言,诗歌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情感上则充满了哲理,既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自我的反省。这使得《感事》成为一首值得长期品味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他对长生不老追求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强调了生死无常与人生苦短。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两位炼丹术士是谁?
A. 李白和杜甫
B. 崔常侍和郑舍人
C. 王维和高适
诗中“化灰尘”指的是什么?
A. 长生不老
B. 人生的终结
C. 追求财富
白居易在诗中选择了什么方式来面对生活的困境?
A. 学习炼金
B. 饮酒消愁
C. 修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也有对人生的感慨与对酒的寄托,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洒脱,而白居易则在《感事》中表现出一种淡泊与无奈的态度,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前者热烈奔放,后者则沉静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