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39: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9:05
蜀路石妇
作者:白居易
道傍一石妇,无记复无铭。
传是此乡女,为妇孝且贞。
十五嫁邑人,十六夫征行。
夫行二十载,妇独守孤茕。
其夫有父母,老病不安宁。
其妇执妇道,一一如礼经。
晨昏问起居,恭顺发心诚。
药饵自调节,膳羞必甘馨。
夫行竟不归,妇德转光明。
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
俨然整衣巾,若立在闺庭。
似见舅姑礼,如闻环珮声。
至今为妇者,见此孝心生。
不比山头石,空有望夫名。
路边有一块石碑,没有名字也没有铭文。
传说这是本地的一位女子,是个孝顺而贞洁的妻子。
她在十五岁时嫁给了邻里的人,十六岁时丈夫出征。
丈夫离家已二十年,她独自守着空房。
她的丈夫有父母,年老多病,家中不安宁。
她始终遵循妇道,事事都按照礼仪来做。
早晚询问起居,恭敬顺从,发自内心诚恳。
药饵她亲自调制,饭菜必定甘美可口。
丈夫出征至今未归,她的品德愈发光辉。
后人赞美她的节操,雕刻石碑呈现她的形象。
她端庄地整着衣巾,仿佛站在闺房里。
仿佛能看到她对舅姑的礼仪,听到她佩环的声响。
直到现在为妻者,见到她的孝心都感动。
这与山头的石头不同,那只是空有“望夫”的名号。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涉及社会、政治、人生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白居易的中年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孝道和贞操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战争频繁的背景下,许多丈夫远行,留下妻子独守家园。
《蜀路石妇》通过描写一位女性的孝顺和贞洁,展现了传统社会中对女性的道德期待。诗中无名的石妇形象,成为对后世女性的激励与榜样。整首诗采用叙述的方式,细腻而有层次感地刻画了这位妻子的品德。她的坚守与奉献,不仅仅是对丈夫的忠贞,更是对家庭责任的承担。诗中反复出现的“问起居”、“执妇道”等词汇,体现了她对家庭的关注与对礼仪的恪守。
在诗的最后,白居易通过对比,强调了这位石妇的伟大与山头石的平庸,前者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道德,而后者只是一块无情的石头,令人深思。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美德,更引发了对传统婚姻和家庭责任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女性孝道与贞操的赞美,同时批判了那些表面上有名号而无实质的情感,鼓励后人学习这位石妇的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蜀路石妇》的作者是谁?
诗中所称的“石妇”代表什么?
诗中提到的女性在丈夫出征后做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