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别僧(一作留别兰若僧)》

时间: 2025-04-26 01:41:26

诗句

行若独轮车,常畏大道覆。

止若员底器,常恐他物触。

行止既如此,安得不离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41:26

原文展示

别僧(一作留别兰若僧) 行若独轮车,常畏大道覆。
止若员底器,常恐他物触。
行止既如此,安得不离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行走和停留的思考,行走如同独轮车,常常忧虑在大路上会翻覆;停留如同圆底的器具,常常害怕被其他东西碰撞。既然行走和停留都是如此,那又怎么能不离开世俗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走、行走。
  • 独轮车:一种单轮的运输工具,比喻行走的不稳。
  • 大道:宽阔的道路,象征社会的主流。
  • :翻覆、倾倒。
  • :停留。
  • 员底器:底部圆形的器具,比喻停留的不稳。
  • 常恐:常常害怕。
  • 他物:其他物体。
  • :碰触。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比喻的方式传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这种比喻和反思的方式在唐代诗歌中较为常见,常用于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琡,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诗风清新见长,常以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为题材,表达对世事的感慨与思考。

创作背景: 《别僧》这首诗可能是在与一位僧人分别之际创作,反映出诗人对离别的感慨以及对行走与停留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别僧》的意象独特,采用了行走与停留的比喻,展现出一种人生旅途中的不安与惶恐。诗中“行若独轮车”让人联想到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无法把握方向,反映了人在世俗生活中的无助与不安。而“止若员底器”则进一步强调了停留的脆弱与恐惧,仿佛人始终处于一种无法安定的状态。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诫人们在世俗生活中难以寻求真正的安宁。

从情感上看,诗人对世俗的依恋与逃避交织在一起,既渴望离开纷扰的生活,又无奈地被现实所束缚。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诗句更具深度,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若独轮车:走路像独轮车一样,暗示在生活中行走的艰难与不安。
  • 常畏大道覆:常常害怕在宽大的道路上跌倒或遭遇危险,象征对人生路途的担忧。
  • 止若员底器:停下来的状态如同圆底的器具,意味着停留的脆弱。
  • 常恐他物触:常常害怕被其他东西碰撞,反映出对外界干扰的敏感。
  • 行止既如此:既然行走和停留都是如此的不安。
  • 安得不离俗:那么又怎么能够不远离世俗呢?表达出对世俗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独轮车”和“员底器”比喻人生的行走与停留,形象生动。
  • 对仗:行与止的对比,形成了明显的节奏感与结构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人生行走与停留中的不安与无奈,揭示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难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独轮车:象征着孤独与不安的行走方式,反映出人生道路的艰难。
  • 员底器:象征着不稳固的停留状态,表现出对外界干扰的敏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行若独轮车”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行走的快乐
    • B. 行走的不安
    • C. 行走的稳定
    • D. 行走的急促
  2. 诗中提到的“员底器”主要象征了什么?

    • A. 安稳的停留
    • B. 不稳固的状态
    • C. 美好的生活
    • D. 快乐的回忆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世俗生活的无奈
    • C. 对友谊的珍重
    • D. 对爱情的期盼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通过简单的意象反映内心的思考与情感。
  • 《登高》(杜甫):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在陈琡的《别僧》中,侧重于行走与停留的哲学思考,而李白的《静夜思》则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都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二首 壬戌正月晦与仲元自淮上复至齐安 次韵吴季野题岳上人澄心亭 寄胜之运使 偿薛肇明秀才桤木 谢微之见过 孤桐 世故 宿雨 送何圣从龙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攀龙托凤 包含欹的词语有哪些 银花榜 心到神知 商蚷 气骄志满 双人旁的字 身死名辱 包含弦的词语有哪些 子字旁的字 余功 龜字旁的字 不射宿 忧形于色 兜卖 戈字旁的字 鬥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