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03: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03:26
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
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
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
年轻人喜欢远游,志向荡漾在八方世界。
九夷成为我的屏障,四海环绕着我的家堂。
卢生和若士,何必寄希望于那渺茫的未来?
稍微喜欢海南州,那里自古以来没有战场。
从奇峰遥望黎母山,何其相似嵩山与邙山。
飞泉从高处倾泻,舞动的仙鹤双双昂起。
溪流尚未汇入大海,润泽遍布这片土地。
即便只有芋头可以饱腹,没有肉类也没什么伤害。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风格多样,尤以豪放和洒脱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海南时期,体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乐观。尽管身处偏远之地,苏轼依然能够以自然景观为寄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和陶拟古九首》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诗中处处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篇便以“少年好远游”引入,传达出年轻人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接着,诗人通过对九夷和四海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外部环境的超脱,虽然身处边陲,却没有受到束缚,彰显了豪放不羁的精神。
在诗的中段,苏轼提到“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珍视,海南的宁静让他感受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他通过“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的描写,将海南的自然风光与中原名山相提并论,显示出他对自然美的欣赏。
最后,诗人以“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结束,表达了对生活朴素的满足,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富足。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渗透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体现了其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什么是诗中“九夷”所象征的?
A. 内心的宁静
B. 外部的威胁
C. 友人的支持
D. 生命的意义
诗中提到的“海南州”有什么特别之处?
A. 战争频繁
B. 自然美丽
C. 自古无战场
D. 文化繁荣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D. 对仗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较,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苏轼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豁达与哲理,而李白则常融入个人的愁绪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