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3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35:10
十月十六日记所见
作者:苏轼
风高月暗云水黄,
淮阴夜发朝山阳。
山阳晓雾如细雨,
炯炯初日寒无光。
云收雾卷已亭午,
有风北来寒欲僵。
忽惊飞雹穿户牖,
迅驶不复容遮防。
市人颠沛百贾乱,
疾雷一声如颓墙。
使君来呼晚置酒,
坐定已复日照廊。
恍疑所见皆梦寐,
百种变怪旋消亡。
共言蛟龙厌旧穴,
鱼鳖随徙空陂塘。
愚儒无知守章句,
论说黑白推何祥。
惟有主人言可用,
天寒欲雪饮此觞。
在十月的高风中,月色昏暗,云水泛黄;夜晚的淮阴,曙光照耀着山阳。山阳的晨雾如细雨般飘洒,初升的太阳寒冷而无光。云雾在中午时分已然散去,北风袭来,令人感到寒意刺骨。忽然,一阵飞雹打破窗户,迅速袭来,无法抵挡。市民们慌乱不已,商贾们也陷入混乱,像雷声般的惊吓如同倒塌的墙。使君叫我晚上来喝酒,坐下时阳光又洒在廊下。恍若所见皆如梦幻,各种变化与怪异瞬间消逝。大家都说蛟龙厌倦了旧穴,鱼和鳖随意搬迁到空荡的池塘。愚蠢的儒生无知地守着章句,讨论黑白之事又能推测出什么吉祥?只有主人所说的话才有用,天冷了要下雪,我们就喝这杯酒吧。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个方面,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个人情感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在淮阴出行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象以及市井生活,表达了他对变幻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事无常的思考。
苏轼的《十月十六日记所见》以生动的自然描写和市井生活场景,展现了一个多变的世界。开篇的“风高月暗云水黄”便为整首诗奠定了阴郁的基调,描绘出一个秋天的夜晚,天空阴沉,水面泛黄,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随着诗句的推进,描绘了晨雾、初日、北风等自然景象,诗人通过这些自然元素反映出内心的感受。
“忽惊飞雹穿户牖”一句则突显了突如其来的变化,象征着生活中的无常与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市民们的恐慌和混乱,暗示着社会动荡的现实。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饮酒之乐的描写,表现出在不安定的环境中,诗人依然选择与友人相约共饮,寻找片刻的安宁与慰藉。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人对现实的无奈与适应,表现了诗人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象与人事变迁的描写,表现了对生活无常的感慨和对人际情谊的珍视,强调在动荡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蛟龙厌旧穴”是指什么?
诗歌中“市人颠沛百贾乱”的意思是?
“天寒欲雪饮此觞”中的“觞”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