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2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7:29:58
寄题梅宣义园亭
作者:苏轼
仙人子真后,还隐吴市门。
不惜十年力,治此五亩园。
初期橘为奴,渐见桐有孙。
清池压丘虎,异石来湖鼋。
敲门无贵贱,遂性各琴樽。
我本放浪人,家寄西南坤。
敝庐虽尚在,小圃谁当樊。
羡君欲归去,柰此未报恩。
爱子幸僚友,久要疑弟昆。
明年过君西,饮我空瓶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提到一个仙人子(指隐士)在吴市门隐居,努力经营着自己的五亩园地。起初,橘子树还很稚嫩,后来逐渐长大,像是有了后代。清池压着丘陵,异石旁游着湖里的鼋(乌龟)。敲门时没有贵贱之分,大家都随性而来,带着琴和酒。诗人自称本是放浪之人,家寄居在西南方,虽然简陋的小屋还在,但小园子却无人照看。他羡慕友人想要归去,但又无法报恩。友人有子女,和朋友间的交情也久了,像兄弟般的情谊。明年再去朋友那边,带着空瓶和盆子去饮酒。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学成就卓越,擅长诗、词、散文等多种体裁。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晚年,他身处政治风波之中,内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愈加浓厚。梅宣义园亭则是他与友人交往的场所,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隐居生活的细节,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苏轼以闲适的心态描绘了自己在园中的生活,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开头两句提到“仙人子”,在诗中引入了隐逸的主题,而“治此五亩园”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表现出一种“虽小而乐”的人生哲学。
诗中的意象细腻,清池、丘虎、异石等描绘了自然的和谐美,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接着,诗人提到“敲门无贵贱”,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平等,进一步引出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羡慕。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家庭的祝福,同时也透出一丝无奈和惆怅,映衬出他对过往生活的追忆。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味深远,表现了苏轼对人生、自然和友情的思考,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自然、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与友谊的向往,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仙人子”指的是谁?
A. 隐居者
B. 政客
C. 商人
D. 学者
诗中提到的“清池压丘虎”表达了什么意境?
A. 自然的和谐美
B. 政治的风波
C. 个人的孤独
D. 友人的回忆
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态度是?
A. 不屑一顾
B. 向往与珍视
C. 感到厌倦
D. 依赖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寄题梅宣义园亭》更为细腻和内省,李白强调的是豪放与饮酒作乐的快意,而苏轼则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体现出不同的生活哲学与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