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32: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32:37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伎儿欲誇众,喜占衢路交。
系组不厌长,缚竿不厌高。
空中纷往来,巧捷如飞猱。
却行欠肤寸,倒絓连秋毫。
参差有万一,齑粉安可逃。
钱刀不盈掬,身世轻鸿毛。
徒资旁观好,曹偶相称褒。
岂知从事者,处之危且劳。
乐师们想要炫耀,喜欢占据繁华的十字路口。
他们的绳索不怕拉得长,棍子不怕绑得高。
空中飞来飞去,灵巧如同飞猱。
但是走得慢一点,就会碰到困难,
细微的事情也难以逃脱。
微薄的金钱无法握住,人生轻如鸿毛。
只是旁观者觉得好,偶然称赞几句。
岂知道那些从事此道的人,
其实处境危险而且辛劳。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其诗词风格简练、严谨,常以历史和社会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表演艺术的复杂态度。诗中通过乐师的表演,隐喻了社会中的竞争与艰辛,揭示了表面光鲜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苦与危险。
《走索》通过对乐师表演的描写,反映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矛盾。乐师们在繁华的街道上展示技艺,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却承载着许多辛苦与风险。诗中反复提到的“系组不厌长,缚竿不厌高”,形象地表现了艺术追求的极致与执着,然而在“却行欠肤寸”的描绘下,突显了艺术之路的艰难。该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乐师的同情,也对观众的浅薄与无知提出了质疑。
诗中使用了比喻与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文字更加生动和形象。尤其是“钱刀不盈掬,身世轻鸿毛”,通过对比突显了人生的无常与财富的脆弱。诗的结尾以“岂知从事者,处之危且劳”点题,深刻揭示了社会对艺术从业者的不理解与低估。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乐师表演的观察,反映了艺术与生活的现实和矛盾,揭示了人们对艺术从业者的不理解和忽视,强调了他们背后的辛苦与付出。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伎儿”指的是哪类人?
“钱刀不盈掬”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说“岂知从事者”,这句话想表达什么?
答案: 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