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56: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8:56:09
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
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刘辟肆乱心,杀人正纷纷。
其嫂曰庾氏,弃绝不为亲。
从史萌逆节,隐心潜负恩。
其佐曰孔戡,舍去不为宾。
凡此士与女,其道天下闻。
常恐国史上,但记凤与麟。
贤者不为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人辈,身死名亦沦。
君为著作郎,职废志空存。
虽有良史才,直笔无所申。
何不自著书,实录彼善人。
编为一家言,以备史阙文。
阳城是为了劝谏而来,正要处理君主的事务。他的手如同屈曲的青龙,举手必指向那些谄媚的臣子。最终使得不仁的人,无法掌握国家的权力。元稹担任御史,为了坚守自己的品行。他的心如同坚硬的石头,行动必定能传达穷苦百姓的声音。东川的八十户,冤屈愤怒的情绪终于得以表达。刘辟心中肆意乱政,杀人如同纷飞的雨点。他的嫂子称为庾氏,已经抛弃不理亲情。史萌背叛节义,内心隐秘地背负恩情。他的佐佐孔戡,离去后也不再是他宾客。以上这些士人与女性,他们的道德行为为天下所知。常常担心国史上,仅仅记录那些凤与麟的故事。贤者不追求名声,名声彰显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每每感慨那些人,虽然身死名声也会随之消逝。你作为著作郎,职务荒废志向空存。虽然有良好的史才,却无法直笔书写。何不自己著书,真实记录那些善良的人。将其编纂为一家之言,以备史书的缺失之处。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作品涵盖诗、词、赋等多种体裁。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白居易任职于长安时期,时值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诗人对当时的政治环境深感忧虑,表达了对贤者的钦佩与对不良官员的批判,同时也反映出对历史记录的重视。
《赠樊著作》通过描绘忠臣贤士的品德与不仁不义之人的对比,体现了白居易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与对历史责任的思考。诗中不仅指出了谏议者的重要性,还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公正性。白居易以元稹为例,赞颂他刚正不阿的品格,反映出他对正义的期待与对美好品德的歌颂。同时,诗中对那些见利忘义、背叛节义之人的惩戒与指责,显示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强烈关切。最后,诗人呼吁应当记录那些真正的贤者,避免历史只记载那些不切实际的美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全诗用词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以政治为背景,探讨了忠臣与奸臣的对比,强调历史真实与公正的重要性,寄托了对良好风气的期望。
重要意象:
诗词测试: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忠臣是谁?
A. 刘辟
B. 元稹
C. 孔戡
答案:B
诗中提到“凤与麟”象征什么?
A. 不公正
B. 忠诚之士
C. 历史的真实
答案:B
诗人对历史的期望是什么?
A. 记录所有人
B. 真实记录贤者
C. 只记录名人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