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白鹤观》

时间: 2025-08-09 21:29:56

诗句

缺唇丹井应千尺,秃顶灵杉恰百围。

鹤去不闻人下子,黄蜂无数采花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9 21:29:56

原文展示:

白鹤观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缺唇丹井应千尺,
秃顶灵杉恰百围。
鹤去不闻人下子,
黄蜂无数采花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白鹤观的自然景色和安静环境。诗中提到的“缺唇丹井”高深莫测,仿佛有千尺深。而“秃顶灵杉”则围绕着观景的位置,似乎有百棵之多。鹤飞走了,周围没有人声,显得格外宁静;而黄蜂却在忙着采蜜,成群结队地回归。

注释:

  • 缺唇:指的是井口的形状,形容井深而口小。
  • 丹井:指红色的井,可能是矿泉或名泉,象征灵秀之气。
  • 秃顶灵杉:灵杉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形容树木高耸入云,顶部光秃。
  • 下子:指的是人,文中指代游人。
  • 黄蜂:指忙碌的小昆虫,象征着勤劳与自然的生机。

典故解析:

白鹤观,是道教名观之一,位于中国某些地区,常常被视为修道养性之地。诗中提到的鹤,象征着长寿和超脱,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思考和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洪咨夔,宋代诗人,以工整的律诗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创作背景:创作于他游览白鹤观时,受自然美景的启发,表现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白鹤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诗中通过“缺唇丹井”和“秃顶灵杉”来描绘观景地的环境,使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观者的视野引向深邃的自然景观。诗的前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自然界的神秘与壮丽,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后两句则转向了生动的生活场景,描绘了黄蜂忙碌的身影,形成了与前面宁静环境的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体现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蕴含了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了一个深不见底的井,表现了自然的神秘。
    • 第二句通过“秃顶灵杉”描绘了树木的高大和环境的幽静。
    • 第三句通过“鹤去不闻”传达了一种人去静谧的感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四句则通过黄蜂的忙碌,展现了生命的活力。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如“千尺”和“百围”,增强了表现力。
    • 对仗工整,使得整首诗读来更为流畅。
  • 主题思想

    • 诗歌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宁静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丹井:象征灵秀之气,表示自然的神秘。
    • 灵杉:象征高大、坚韧,体现自然的雄伟。
    • :象征长寿与超脱,表现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黄蜂:象征勤劳与生机,体现自然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洪咨夔的《白鹤观》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城市喧嚣
    B. 自然幽静
    C. 战争场景
    D. 人文历史

  2. 诗中提到的“缺唇丹井”意指: A. 浅显的水井
    B. 深不见底的井
    C. 只可远观的井
    D. 形状奇特的井

  3. 黄蜂在诗中象征着: A. 忍耐
    B. 勤劳
    C. 幸福
    D. 安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洪咨夔的《白鹤观》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通过简练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与哲思。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和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蝶恋花(听周生鼓琵琶) 浣溪沙(上元游静林寺) 清平乐 春词 其四 青玉案 浣溪沙(访吴中朋友) 醉花阴(孙守席上次会宗韵) 点绛唇·何处君家 欲入山访参寥预令探梅 送徐天隐判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卤字旁的字 生分 人字头的字 守瓶缄口 王字旁的字 心悬两地 祝捷 秪管 包含纶的词语有哪些 粉装玉琢 意味深长 缶字旁的字 竹字头的字 终焉之志 射粮 陈结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