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1:15
苦贫
——陆游
老作清时版籍民,
深耕迨及故山春。
熟思岂是天贫我,
妄计还忧鬼笑人。
但使甑中余麦饭,
何妨涧底采荆薪。
此穷正坐清狂尔,
莫向瞿昙问宿因。
在清明的时代,我已老成一个贫苦的农民,
辛勤耕作到春天又到了故乡的山头。
我怎么会认为这是天注定的贫穷呢?
无谓的忧虑只会让人被鬼神所笑。
只要锅中还有一些剩余的麦饭,
在溪水边采些荆条做柴火又何妨?
这穷困正是我清醒狂放的状态,
不要去向虚无缥缈的佛问我宿命的因缘。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生于浙江绍兴,历任多种官职。其诗词作品以豪放激昂、忧国忧民著称,常表现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苦贫》写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国家动乱、个人困顿之际。诗中反映了作者对贫困生活的无奈与坚韧,以及对命运的思考,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苦贫》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贫困的独特理解与态度。全诗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贫困带来的心理影响。开篇即以“老作清时版籍民”自述身份,揭示了他的生活状态。诗人并未沉浸在对贫穷的悲叹中,而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自省和坚韧的态度。
第二联“熟思岂是天贫我,妄计还忧鬼笑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陆游认为贫穷并非命中注定,而是人自身的态度与努力所决定的。这里表现出对命运的不屈服,反映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后面几句中,诗人提到“甑中余麦饭”,显示出一种知足常乐的思想,认为只要生活中还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就应该心安理得,不必过度焦虑。最后一句“莫向瞿昙问宿因”则是对佛教宿命论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意志的坚持。
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对贫穷、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越物质贫困、追求内心富足的精神力量。
整首诗歌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强调自我反省与努力的重要性,体现出陆游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对命运的坚定信念。
选择题:陆游在诗中如何看待贫困?
填空题:在诗中,陆游提到“只要锅中还有一些_____”,以表达他对生活的满足感。
判断题: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佛教宿命论的完全认同。(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