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0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4:04
广宣上人频见过
韩愈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学道无成的惭愧。作者在长时间的修道中,感到既无所成就,又无法回归诗意的境界。寒冷的古寺中,游人稀少,只有窗前的红叶堆积,显得更加孤寂。
“高僧”在古代文化中常指德高望重的和尚,象征着修行的极致与智慧,作者以此对比,表达自己的渺小与无能。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世称“韩昌黎”。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以散文和诗歌著称,作品常体现出对现实的思考与对道德的关注。
这首诗写于韩愈晚年,反映了他对自己修道生涯的反思与无奈。此时的社会环境动荡,文人地位和理想受到挑战,韩愈在诗中表达了他对高僧的敬仰与自己无能的自责。
《广宣上人频见过》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中韩愈通过描绘自己修道的艰辛与孤寂,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三百六旬”引入,强调时间的流逝,给人以沉重感;接着,作者表达了对朝士(文官)与高僧的惭愧,突显了文人修道的困境。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尤其在“学道穷年何所得”一句中,韩愈的无奈与失落之情跃然纸上,渴望与现实的落差让人心生共鸣。最后,通过描绘古寺的冷清和窗前的红叶,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使得整首诗更显得情感深邃且富有哲思。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在修行之路上的孤独与迷茫,以及对高僧的敬仰与自我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三百六旬”指的是什么?
韩愈对高僧的态度是?
诗的最后一句中,红叶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月下独酌》(李白):
《春望》(杜甫):
《山居秋暝》(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