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4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41:09
雉带箭
作者: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
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
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
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
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
五色离披马前堕。
在原野上,火焰静静燃烧,周围显得格外寂静。野雉因畏惧苍鹰而出没无踪。将军打算巧妙地埋伏敌人,骑马拉弓却又不忍心射出。随着地形逐渐变窄,观看的人越来越多,野雉因弓箭的威胁而惊慌,箭矢的力量加大。野雉向上冲起百余尺,红色翎毛和白色箭头随之倾斜。将军仰天大笑,军吏们恭喜他,五色的羽毛纷纷落在马前。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出古代将军的军事智慧与猎人的耐心。通过描写将军待发而不发箭的情景,展现出一种战略思维与深思熟虑的态度。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以其散文和诗歌闻名。韩愈的诗多表现个人情感,善于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怀。
《雉带箭》创作于唐代,正值战争频繁和军事活动活跃的时期。诗中通过描写猎雉的场景,反映出人们在面临猎捕与生存的紧张关系,以及将军的深思熟虑。
《雉带箭》是一首描绘猎雉场景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韩愈不仅展现了猎物的谨慎和猎人的耐心,还反映出将军在战争中审慎的策略。诗的开头,火焰的静默与周围环境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野雉因鹰的威胁而变得惊慌,显示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生存法则。将军的沉着反映出军事指挥者的智慧,尽管眼前有猎物,却因形势与策略上的考量而未果。最后,随着红翎白镞的飞舞,射出的箭矢象征着力量与果敢,既有对猎物的追逐,也有对人性与智慧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猎雉的情境,反映了将军的军事智慧与猎人的耐性,同时也表现了自然界中生存的法则,展现出一种深邃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敬畏。
诗中描绘了哪种动物?
将军在猎杀前的态度是?
“红翎白镞”中的“红”和“白”分别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