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6:37
北门望瀛关,一苇初莫渡。
儒宫连案几,会合岂非数。
蝉鸣几何时,庭菊下白露。
念当慰佳节,觞酌美无度。
不然坐岁晚,流景急飞兔。
区区人一马,官舍勤早暮。
经时枉见赠,弥月不能赋。
竹斋行茗粥,寂莫当屡赴。
此君安可得,霜雪不改故。
诗如战交地,高处要先据。
牛羹君放饭,轑鼎吾亦饫。
顾惭咏伐檀,无补餐已素。
还家便却埽,况乃无户屦。
在北门望着瀛关,河水初涨难以渡过。
儒家书院连着几张书桌,聚会的人难以计数。
蝉鸣响了多久,庭院的菊花下已是白露满地。
我想着在佳节时分安慰彼此,举杯畅饮乐无穷。
否则就只能在岁末坐着,时光匆匆如飞兔。
我这个小人物一匹马,官舍里忙碌早晚不停。
时光流逝白白见赠,一月之内难以作诗。
在竹斋中喝着茶粥,寂静中我每次都要去。
这位君子何日能够见到,霜雪之中也不改旧情。
诗如战场,必须先占高地。
牛羹你准备饭食,我也能享受美味。
我惭愧吟咏伐檀,无以弥补已吃的素食。
回家后便去打扫,况且根本没有鞋子可以穿。
晁补之(1050年-1120年),宋代诗人,字承惠,号竹斋,晚号孤雁,擅长诗词,风格清新,高远。曾任官职,后因政治原因辞官归隐。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在岁末佳节时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提到了聚会、饮酒等情景,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习惯和情感交流。
这首诗通过描绘北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前两句用“望”和“渡”的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奈与隔阂。接着,诗人通过“蝉鸣”和“白露”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凉意,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酒宴的描写则反映了人际关系的温暖与人情的冷暖。诗中多次提到对节庆的思念,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思考。最后,通过“诗如战交地”的比喻,强调了诗歌创作的竞争与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执着和对友谊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创作的执着。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晁补之的诗更为细腻,情感更为内敛,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