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竹枝》

时间: 2025-05-04 05:53:13

诗句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南病使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53:13

原文展示: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南病使君。

白话文翻译:

竹枝在苦苦地怨恨着,究竟怨恨的是谁呢?夜深人静,山空寂静,又听见那哀怨的歌声。蛮族的少年和巴族的少女齐声唱着,让江南的病弱使君听了倍感忧愁。

注释:

  • 竹枝:指一种用竹子制作的乐器,此处可能象征着竹枝上的歌声。
  • :指心中的不满和痛苦。
  • 蛮儿:指蛮族的少年,蛮族是古代南方的一个民族。
  • 巴女:指巴族的少女,巴族也是南方的一个民族。
  • 使君:指江南的统治者或官员,生病的使君倍感忧愁。

典故解析:

“蛮儿巴女”指的是江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常常在诗中被描绘为具有独特的风情和文化。诗中通过他们的歌声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苦闷和对统治者的情感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

创作背景:白居易在任职期间,目睹了江南的繁华与落寞,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感到忧虑,因此写下此诗,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竹枝》以竹枝乐器为引子,借助夜晚的静谧,描绘了蛮儿和巴女的歌声,反映出一种内心的愁苦和对江南统治者的深切关怀。诗中通过对“怨”的提问,揭示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思考。竹枝的歌声象征着民众的心声,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无奈。夜静山空的意境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使得蛮儿和巴女的歌声显得格外刺耳与悲伤。最后一句“愁杀江南病使君”则是将个体的情感与社会的整体连结起来,突显出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表达了对弱者的深切同情。

诗词解析:

  • 首句:竹枝的怨情引入,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困惑。
  • 次句:夜的宁静与山的空旷形成对比,暗示了内心的孤独。
  • 三、四句:通过蛮儿和巴女的合唱,展现了一个多民族的和谐,但同样反映了对统治者的忧虑,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修辞手法:

  • 比喻:竹枝不仅是乐器,也是情感的寄托。
  • 对仗:如“蛮儿巴女”,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竹枝的“怨”使无声的物体有了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民众生存状态的关注,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诗人在关注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在思考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展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竹枝:象征着生活的艰难与民众的声音。
  • 夜静: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思考的氛围。
  • 蛮儿与巴女:体现了当地文化多样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竹枝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劳动工具
    • B. 乐器与情感寄托
    • C. 诗人的笔
  2. “蛮儿巴女”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民族?

    • A. 北方
    • B. 江南
    • C. 西域
  3. 诗中提到的“使君”是指什么?

    • A. 一位诗人
    • B. 江南的统治者
    • C. 一位农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白居易与杜甫同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竹枝》关注民生,杜甫的作品则常常体现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悲惨命运,虽然两者的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入门》

相关查询

即事 荆门冬夜 泽居 朝雨 即事 访客至北门抵暮乃归 蓬门 读老子有感 感寓 暮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挑三嫌四 龜字旁的字 兴结尾的成语 吞声忍泪 門字旁的字 俭节 撵蹿 打成一片 廾字旁的字 述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爿字旁的字 浅显易懂 甚病 欠字旁的字 一代不如一代 荆州乐 辨诉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