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5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59:28
种桃歌
食桃种其核,一年核生芽。
二年长枝叶,三年桃有花。
忆昨五六岁,灼灼盛芬华。
迨兹八九载,有减而无加。
去春已稀少,今春渐无多。
明年后年后,芳意当如何。
命酒树下饮,停杯拾馀葩。
因桃忽自感,悲吒成狂歌。
我吃了桃子,把核种下去,一年后核便生出了芽。
第二年长出了枝叶,第三年桃树开花了。
我回忆起五六岁时,那时桃花盛开,芬芳迷人。
然而如今已过了八九年,桃花渐少而没有增多。
去年春天的桃花已经不多,今年春天更是稀少。
明年、后年、再后年,桃花的情意又将如何呢?
我在树下喝酒,停下杯子捡起落下的花瓣。
因看到桃花不由得感慨,悲伤地唱起了狂歌。
桃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春天和美好的爱情。种桃的过程象征生命的成长与变化,诗中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惆怅。
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772年,卒于846年。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白居易中年时期,反映了他对生命流逝的感慨。桃花的生长周期象征着人的成长与衰老,诗人通过桃花的变化,表达了对青春和时光流逝的无奈。
《种桃歌》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桃树的生长过程,反映了生命的轮回与时光的流逝。桃树的种植与开花,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美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桃花的减少让诗人感到无奈与哀愁,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切感受。诗中“忆昨五六岁,灼灼盛芬华”一句,勾起了诗人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时光的无情。最后,诗人通过饮酒与拾花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担忧。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脆弱与无常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叹,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的不安。
诗词测试:
《种桃歌》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桃树开花是在第几年?
诗人对未来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