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5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50:20
忆昨宿兰省,每倦喜君谈。
月色夜正寒,举杯无再三。
既出罕相遇,必谓跨归骖。
忽来冒炎暑,别我为子男。
冤句隶济阴,桑柘宜农蚕。
应如袭祖德,遗道使之惭。
初闻不择邑,公秫岂所贪。
但能亦种柳,五株垂毵毵。
板舆与东征,足以奉旨甘。
我记得昨晚在兰省宿夜,感到疲倦时与你畅谈,享受这段友谊。月光照耀,夜晚寒冷,我举杯却不想再来第三次。自从离开后,很少再有这样的相遇,想必是骑上骏马归去吧。忽然又回到炎热的夏天,告别了我的儿子。冤句的事情隶属于济阴,桑树和柘树都适合农耕和养蚕。应该像继承祖父的德行,让后辈感到惭愧。初闻此事时并不挑剔地方,公秫又岂会贪图名利。只要能种柳树,五株垂挂着柳条就足够了。即使是板舆出征东边,也足以奉旨而甘心。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梅溪,晚号梅山,宋代著名诗人,与王安石、苏轼并称。梅尧臣的诗歌以清丽、自然著称,注重生活细节,情感真挚,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此诗写于梅尧臣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变化的思考。
《送陈仲容寺丞知冤句》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回忆与友人相聚的情景,描绘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不舍。诗人以“忆昨宿兰省”开篇,营造出温馨的回忆氛围,接着用“月色夜正寒,举杯无再三”来表达对聚会的珍惜与对即将分别的无奈。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借用“既出罕相遇”与“忽来冒炎暑”对比,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变幻,感叹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多么难得。
在对冤句的提及中,诗人关注社会的公正与个人的命运,反映出他对社会的关心与对不公的敏感。最后几句,诗人用种柳的细节,表达了对生活的淡泊与安然,尽管身处纷扰,但仍希望能够过上平静的日子。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梅尧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友谊的珍惜、对冤屈的关注以及对平淡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反映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诗中“月色夜正寒”所表达的情感是?
“冤句隶济阴”中的“冤句”意指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内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