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6:07
边患无今古,兵机有是非。
课耕曹玮略,敢战狄青威。
拓地先朝远,通经大将稀。
奇功收积石,沧海未全归。
边疆的困扰没有古今之分,战争的机谋也有是非之辨。
在农耕与用兵之间,曹操的军事略略有成,而敢于出战的则是狄青的威名。
开疆拓土的成就,往往是前朝的遗事,能通达经书的将领却寥寥无几。
奇异的功绩像那积石一样难以收集,而沧海的归宿尚未完全兑现。
作者介绍:何元普,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边疆和军事的深刻思考,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现实的忧虑。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清代的动荡时期,边疆问题时有发生,战争频繁。作者通过诗歌反映出对国家边患的忧虑,以及对历史上军事家事迹的思考,表现出对历史的沉重感。
《边患》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边疆问题的深刻思考,诗的前两句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观点:边疆的困扰是古今都存在的,而兵器的机巧则有是非之辨。这一开篇即为全诗奠定了思想的基调,即历史的延续性和复杂性。
接下来,诗人提到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曹操和狄青,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军事成就。曹操虽在农业与军事上有成就,但在真正的战斗中,真正的勇者如狄青更为人所称道。由此可见,诗人不仅对历史人物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将领的期望。
后两句提到拓地和通经,强调了历史上军事成就的来之不易,以及能通达经书的将领的稀缺,反映出对人才和军事战略的渴求。最后一句“沧海未全归”,深刻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令人深思。
整体而言,《边患》不仅仅是一首对边疆问题的思考诗,更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反思,展现了诗人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社会观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边患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国家危机
B. 个人烦恼
C. 内部冲突
D. 经济问题
曹玮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勇气
B. 农业与军事的结合
C. 失败
D. 文化的传承
“奇功收积石”中的“积石”比喻什么?
A. 难以获得的功绩
B. 个人成就
C. 战争的疲惫
D. 边疆的困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