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

时间: 2025-05-01 23:09:40

诗句

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

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09:40

原文展示: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 窦巩 〔唐代〕

篱外涓涓涧水流, 槿花半点夕阳收。 欲题名字知相访, 又恐芭蕉不奈秋。

白话文翻译:

篱笆外的涧水缓缓流淌, 槿花在夕阳的余晖中半隐半现。 想要留下名字告知来访, 又担心芭蕉难以承受秋天的凄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涓涓:形容水流细小而连续。
  • 槿花:木槿花,常用于象征短暂而美丽的生命。
  • 夕阳收:夕阳渐渐落下,指傍晚时分。
  • 芭蕉:一种植物,常用于象征孤独和凄凉。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芭蕉在中国文学中常与孤独、凄凉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窦巩,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寻访隐士不遇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傍晚景象。篱笆外的涧水涓涓流淌,槿花在夕阳的余晖中半隐半现,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丽的氛围。诗人想要留下名字告知来访,但又担心芭蕉难以承受秋天的凄凉,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复杂情感:既有向往,又有对孤独和凄凉的担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和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篱外涓涓涧水流:描绘了篱笆外涧水细小而连续的流淌,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槿花半点夕阳收:槿花在夕阳的余晖中半隐半现,增添了一丝忧郁的美感。
  3. 欲题名字知相访:诗人想要留下名字告知来访,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 又恐芭蕉不奈秋:担心芭蕉难以承受秋天的凄凉,反映了诗人对孤独和凄凉的担忧。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芭蕉赋予人的情感,担心它难以承受秋天的凄凉。
  • 意象:通过涧水、槿花、夕阳和芭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忧郁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孤独和凄凉的担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涓涓涧水:象征宁静和连续不断的生活。
  • 槿花:象征短暂而美丽的生命。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芭蕉:象征孤独和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槿花”象征什么? A. 短暂而美丽的生命 B. 永恒不变的爱情 C. 孤独和凄凉 答案:A

  2. 诗人为什么担心芭蕉? A. 芭蕉难以承受秋天的凄凉 B. 芭蕉会枯萎 C. 芭蕉会引来虫子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美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窦巩的这首诗都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美丽,但王维的诗更加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而窦巩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凄凉的担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窦巩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窦巩的诗作。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别郑谷 送孙直游郴州 别崔法曹 再巡道永留别 夏日登鹤岩偶成 口号 听韩使君美人歌 赠徐山人 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 与友人过山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深图远虑 瓜字旁的字 稔慝 小程 瞭如观火 包含举的词语有哪些 颊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济世匡时 釆字旁的字 卷旗息鼓 貝字旁的字 适用 良师益友 氓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麦字旁的字 轴结尾的成语 熟念 彑字旁的字 拘文牵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