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临武雷令 其二》

时间: 2025-08-01 12:26:43

诗句

去路连崇岭,扁舟上涨涛。

不违将母愿,敢叹独贤劳。

境静归凫雁,庭空长艾蒿。

不妨频拄颊,千里寄风骚。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1 12:26:43

原文展示:

送临武雷令 其二 张栻 〔宋代〕 去路连崇岭,扁舟上涨涛。 不违将母愿,敢叹独贤劳。 境静归凫雁,庭空长艾蒿。 不妨频拄颊,千里寄风骚。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离开的路途连接着崇山峻岭,小船在汹涌的波涛中上升。不违背照顾母亲的愿望,怎敢独自叹息自己的辛劳。环境宁静,野鸭和大雁归来,庭院空旷,艾蒿生长。不妨频繁地托腮沉思,千里之外传递着文人的风雅。

注释: 字词注释:

  • 去路:离开的路途。
  • 崇岭:高山。
  • 扁舟:小船。
  • 上涨涛:波涛汹涌。
  • 将母愿:照顾母亲的愿望。
  • 独贤劳:独自承受辛劳。
  • 凫雁:野鸭和大雁。
  • 艾蒿:一种草本植物。
  • 拄颊:托腮沉思。
  • 风骚:文人的风雅。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提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文学家、哲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诗文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此诗为送别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对友人辛劳的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为送别临武雷令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路途和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对友人辛劳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路途和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对友人辛劳的理解。诗中“去路连崇岭,扁舟上涨涛”描绘了离别的艰辛和波涛汹涌的景象,象征着友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而“不违将母愿,敢叹独贤劳”则表达了对友人辛劳的理解和同情。最后两句“不妨频拄颊,千里寄风骚”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希望友人能够在远方保持文人的风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路连崇岭,扁舟上涨涛:描绘了离别的路途和波涛汹涌的景象,象征着友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 不违将母愿,敢叹独贤劳:表达了对友人辛劳的理解和同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3. 境静归凫雁,庭空长艾蒿: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对友人辛劳的理解。
  4. 不妨频拄颊,千里寄风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希望友人能够在远方保持文人的风雅。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去路连崇岭,扁舟上涨涛”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艰辛和波涛汹涌的景象。
  • 拟人:通过“境静归凫雁,庭空长艾蒿”的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对友人辛劳的理解,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崇岭:象征着离别的艰辛和挑战。
  • 扁舟:象征着友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凫雁:象征着宁静和归宿。
  • 艾蒿:象征着空旷和生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去路连崇岭”描绘了什么景象? A. 离别的路途 B. 友人的家园 C. 友人的辛劳 D. 友人的风雅 答案:A

  2. 诗中“不违将母愿,敢叹独贤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友人的同情 C. 对友人的祝福 D. 对友人的理解 答案:D

  3. 诗中“不妨频拄颊,千里寄风骚”表达了什么愿望? A. 希望友人保持文人的风雅 B. 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C. 希望友人不再辛劳 D. 希望友人不再思念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张栻的其他送别诗,如《送友人》。
  • 其他宋代诗人的送别诗,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送友人》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是送别诗,但张栻的诗更注重表达对友人辛劳的理解和同情,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张栻诗集》
  • 《宋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新秋 效渊明 晓过吴县 峡州 戏赠吴知伯 戏答胡汝能 溪南梅花 无题 微雨 王龟龄王嘉叟木蕴之同过小园用郡圃植花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好学不厌 廉隅 祸积忽微 麻字旁的字 艮字旁的字 一新面目 边尘不惊 匡开头的成语 户字头的字 怀忧 虎入羊群 首字旁的字 皿字底的字 僻幽 谪校 鱼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