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3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1:37:33
耒耜见于易,圣人取风雷。
不有仁智兼,利端谁与开。
神农后稷死,般尔相寻来。
山林尽百巧,揉斲无良材。
这首诗的意思是:耒耜(农具)在《周易》中出现,圣人从中汲取了风与雷的智慧。若没有仁爱和智慧,谁能为农作物的丰收开辟出良好的道路?神农和后稷(古代的农业神)已然死去,农业的技艺也随之而来。山林里虽有丰富的巧妙之物,但经过揉捏和雕琢,却没有好的材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改革,倡导“新法”,并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诗词方面,以清新自然、深入浅出的风格著称。
《和圣俞农具诗》是王安石为了表达对农业的重视与对农具的赞美而作的一组诗。此诗写于农耕文化盛行的时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王安石的《耒耜》通过对农具的描写,深入探讨了农业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他用耒耜作为切入点,揭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对仁爱与智慧的呼唤。诗中提到的“圣人取风雷”,不仅仅是赞美古代智者的智慧,也是对现代人治理农业的启示。诗中表现出的对神农和后稷的追思,体现出作者对农业发展的忧虑与思考。
整首诗采取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紧迫感。尤其是“山林尽百巧,揉斲无良材”一句,强调了即使有丰富的资源,但若缺乏智慧与仁爱,仍然无法创造出优质的成果。这种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在情感上引人深思,既具历史感,又有现实的警示意义。
整首诗表达了对农业的重视,强调了仁爱与智慧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与智慧的结合。
“耒耜见于易”中,耒耜指的是什么?
本诗主要是强调什么?
“神农后稷死”中的神农指的是?
王安石的《耒耜》与李白的《将进酒》在风格与主题上有显著不同。前者关注农耕与智慧的结合,后者则强调享乐与人生的短暂。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王安石的作品更显沉稳与思考,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