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7:10
予本疏放士,朅来非外矫。
误落边尘中,爱山见山少。
始投清凉宇,门值烟岫表。
参差互明灭,彩翠竟昏晓。
泠泠远风来,过此群木杪。
英英二三彦,襟旷去烦扰。
游川出潜鱼,息阴倦飞鸟。
徇物不可穷,唯于此心了。
我本是一个闲散的人,近日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外界的虚华。误入边境的尘世,爱山却见山少。刚刚投身于这清凉的环境,正好遇见了烟雾缭绕的山峦。山影交错,时明时灭,彩色的翠绿在晨昏之间交替。凉风阵阵吹来,穿过这片树林。英俊的二三位朋友,我心胸开阔,摆脱了烦恼。游弋的溪水中,潜伏着鱼儿,阴凉之处,飞鸟也感到疲乏。世间的事物不能穷尽,唯有在这颗心中得以明了。
李益,字季和,号少游,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后归隐山林。他的诗歌风格多以清新脱俗著称,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悟。
此诗写于李益游历至法云寺避暑时的所感,表达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内心的宁静。诗中描绘了山水的清幽,反映了他逃避尘世烦恼的心境。
李益的《自朔方还与郑式瞻崔称郑子周岑赞同会法云寺三门避暑》是一首充满自然意象与哲理思考的诗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清新脱俗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开篇“予本疏放士”,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心境,接下来的“误落边尘中”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对世俗的疏离。李益在诗中通过“始投清凉宇,门值烟岫表”展现了他在自然中寻找到的宁静与美好,这里不仅是避暑之地,更是他心灵的归宿。
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像“参差互明灭,彩翠竟昏晓”,在描绘山水的变幻中,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而“泠泠远风来,过此群木杪”,则使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气息,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心灵得以洗净。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还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心灵的畅快,“英英二三彦,襟旷去烦扰”,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与友人共享宁静的心境,摆脱了世俗的烦恼。
最后两句“游川出潜鱼,息阴倦飞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人通过对鱼儿与飞鸟的描绘,表达了自然界的生机与自由,而“徇物不可穷,唯于此心了”则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人应当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解脱,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通过自然的景色,表达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烦扰的超脱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对山水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李益的《自朔方还与郑式瞻崔称郑子周岑赞同会法云寺三门避暑》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A. 爱国情怀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
C. 生活的烦恼
D. 战争的残酷
“泠泠远风来”中“泠泠”指的是什么?
A. 清澈的声音
B. 悲伤的情感
C. 风的声音
D. 水的流动
诗中提到的“游川出潜鱼”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鱼儿的赞美
B. 自然的和谐美
C. 对水的思考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1.B 2.A 3.B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李益的这首诗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王维则在诗中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喜爱,但风格上各有侧重。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内心感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哲理的避暑之地,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心灵的追求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