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6:58
冬林叶落尽,逢春已复曜。
葵藿生谷底,倾心不蒙照。
冬天的森林里树叶已经全部落尽,春天来临时又重新焕发了光彩。向日葵和其他植物在谷底生长,心中所向却无法得到阳光的照耀。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循环,反映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作者介绍: 本诗作者为佚名,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品,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高峰,诗歌的风格多样,常常表现出清新、自然的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对自然四季变换的感悟中产生,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冬季凋零的感慨。它展现了生命的轮回以及植物在不同季节中的生长状况。
《子夜四时歌 其十》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古诗,虽然文字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自然哲学和人生感悟。通过描写冬季森林的凋零和春季的复苏,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结合在一起,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希望的交织。
诗中的“冬林叶落尽”让人感受到冬天的萧瑟与孤寂,象征着生命的沉寂与结束。而“逢春已复曜”则通过春天的光辉,表达了希望和重生的主题,暗示着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生命依然会在适当的时机中复苏。接下来的“葵藿生谷底”描写了植物在逆境中生长的顽强精神,体现了生命的韧性。最后一句“倾心不蒙照”则揭示了植物虽在生长,却得不到阳光的照耀,暗含了诗人对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和理想的无奈与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冬春双方,展现出生命的阴影和光明,给人以思考和启发。诗人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映射出人类情感的复杂,令人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命轮回,与人类内心的渴望相映成趣。诗人在描绘冬去春来的景象时,表达了对生命复苏的希冀,以及在逆境中坚持追求光明的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冬林”指的是哪个季节的森林?
诗中“葵藿”生长的位置是哪里?
诗中“倾心不蒙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