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1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3:13:38
鹊桥仙·面具
作者: 曾廉 〔清代〕
青春时节,榆钱几荚,借得元坛光焰。
早知道前度刘郎,万不合装些鬼脸。
枣花帘下,回头一见,又复玉容冉冉。
买将面孔为欺人,却只恐薄云难掩。
在青春的时节,榆树的种子已经成熟,借着元宵节的光辉。
早就知道前面的刘郎,万万不该装作鬼脸。
在枣花帘下,回头一看,又见那美丽的容颜。
用面具来欺骗他人,却怕薄薄的云朵难以掩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刘郎”可能指的是古代文人或特定历史人物,反映了对美好青春时光的怀念和对往事的追忆。诗中“面具”更是象征着对真实情感的掩饰。
作者介绍
曾廉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作品风格多样,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见长。他的诗往往蕴含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创作背景
《鹊桥仙·面具》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青春记忆和情感的反思,诗中隐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这首《鹊桥仙·面具》通过对青春的描绘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真情的渴望与对虚伪的厌恶。诗的开头以“青春时节”引入,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画面,榆钱的成熟象征着青春的美好与短暂。接着,诗人借用“元坛光焰”,将光明与欢乐的节日气氛引入诗中,传达出对生活热情的态度。
然而,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对“前度刘郎”的提及则暗示了过去的情感纠葛,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悔恨。通过“装些鬼脸”这一比喻,诗人揭示了人们在情感交流中的伪装,表现出对真实情感的渴求。最后,诗人以“薄云难掩”结尾,深刻表达了对真相的渴求与对虚伪的恐惧,展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情感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探讨了青春、爱情和人际关系的多重主题,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青春时节,榆钱几荚,借得元坛光焰。
描绘了青春的美好,榆钱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元坛的光辉则增添了节日的热闹。
早知道前度刘郎,万不合装些鬼脸。
表达了对往昔情感的反思,后悔当初的伪装与虚假。
枣花帘下,回头一见,又复玉容冉冉。
诗人回忆起美丽的容颜,暗示着对真爱的渴望。
买将面孔为欺人,却只恐薄云难掩。
强调了虚伪的面具无法长久掩盖内心的真实情感。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真实与虚伪,强调了对真情的渴求与对伪装的厌恶,反映了人们在情感交流中面临的困惑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刘郎”是指?
A. 诗人自己
B. 古代文人
C. 诗人的恋人
D. 不确定
“薄云难掩”强调了什么?
A. 美丽的容颜
B. 真实的情感
C. 虚伪的面具
D. 节日的热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曾廉的《鹊桥仙·面具》在表现青春与爱情的主题上更为直接,运用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也更加细腻,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