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20: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20:45
《箜篌谣》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
从风暂靡草,富贵上升天。
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
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
这首诗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甜言蜜语并不代表忠诚,社会上往往是表面风光的人居多。轻风吹动着草丛,富贵如同升天一般难以捉摸。看不到高山上的树木,倒是将树桩摧毁后用作柴火。难道我甘愿沉沦在井中的泥沼里吗?我愿意挣脱泥土而飞扬如尘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箜篌谣》的作者为佚名,属于汉代诗歌,时代背景下,社会的风气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创作背景: 在两汉时期,士人阶层逐渐形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但同时也面临着伪善和表面光鲜的困扰。诗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真诚交往的渴望。
《箜篌谣》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者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真实。诗的开头“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直接指出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真正的朋友关系并不依赖于血缘。接下来的“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则利用苏秦的典故,形象地揭示出表面交往的虚假和社会关系的淡薄。
诗中描绘的意象,如“从风暂靡草”和“不见山巅树”,生动地表现了社会上的浮华与真实的隔绝,呈现出一种无奈而又清醒的态度。最后两句“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表达了诗人的愿望与追求:不愿沉沦于低贱的环境,而是希望能够超脱和飞扬。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对真诚交往的渴望与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际关系的反思与对真诚交往的向往,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与表面化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真实情感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箜篌谣》的主题是什么?
A. 对亲情的赞美
B. 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C. 对自然的描绘
D. 对历史的回顾
诗中提到的“苏秦”代表了什么?
A. 真实的友谊
B. 表面光鲜的人
C. 忘恩负义的人
D. 忍耐的人
答案: 1. B 2.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