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5: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5:50
浣溪沙·春情
作者: 苏轼 〔宋代〕
道字娇讹苦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
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春天的情愫难以言表,
还没有在春阁的梦中成真。
今天早上为什么头发飘落?
轻盈的身影像燕子一样飞舞,
红色窗帘后沉沉睡去,听不见黄莺的啼鸣。
这令人困倦的天气正值清明前夕。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春阁”可能指的是春天的楼阁,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情感的萌动。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表示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来临,常常与踏青、扫墓等活动相关。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文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尤其以词作闻名。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春情》写于春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情感的细腻体验,以及春日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此时正值清明前夕,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困倦,反映出北宋时期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首《浣溪沙·春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春天的气息与内心的感受。开头的“道字娇讹苦未成”,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娇媚与难以言表的情感,正如春天的温暖却又让人感到困倦。接下来的“未应春阁梦多情”,展现了对春天的向往与期待,但又夹杂着未能实现的遗憾。
“朝来何事绿鬟倾”一句,描绘了早晨的轻柔与女子的慵懒,头发随意倾落,暗示着春日的懒散与轻松。紧接着“彩索身轻长趁燕”,通过燕子这一春天的象征,表现出轻盈与自由的状态,诗人渴望挣脱世俗的束缚,追逐那份无拘无束的春日情怀。
然而,“红窗睡重不闻莺”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重感,似乎在描绘一种懒散的生活状态,仿佛春天的美好被沉睡所遮蔽,错过了黄莺的歌唱。“困人天气近清明”,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清明前夕的天气让人倍感疲倦,暗示着春天既有生机也有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使人深思春的意义与个人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复杂感受,既有对春天的向往和期待,也有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春天既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人们内心情感波动的体现。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道字娇讹苦未成”中的“道字”指的是:
A. 语言
B. 道理
C. 文字
D. 春天
“朝来何事绿鬟倾”中的“绿鬟”指的是:
A. 绿色的头发
B. 头发或发髻
C. 春天的花
D. 燕子的羽毛
诗的最后一句“困人天气近清明”表达了:
A. 春天的活力
B. 对生活的期待
C. 春天的疲倦与困扰
D. 对清明节的喜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浣溪沙·春情》与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思考与情感。在主题上,两者都展现了对春天的向往与感伤,但苏轼更注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李煜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惆怅。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