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15:26
原文展示:
题崇福禅院二首 其一
舒亶 〔宋代〕
一峰傍倚两山朝,云里龙孙响佩瑶。
长与幽人发高兴,不辞雨雪过溪桥。
白话文翻译:
一座山峰旁边依偎着两座山,云雾中仿佛有龙族子孙在响动着玉佩。
常常与隐士们激发高雅的兴致,不畏惧雨雪,穿越溪上的桥梁。
注释:
- 一峰傍倚两山朝:形容山势的布局,一座主峰旁边有两座山峰朝向它。
- 云里龙孙响佩瑶:龙孙,指龙的子孙,这里比喻山中的隐士或高人;响佩瑶,玉佩发出的声响,形容隐士的高雅。
- 长与幽人发高兴:幽人,指隐士;发高兴,激发高雅的兴致。
- 不辞雨雪过溪桥:不畏惧雨雪,形容隐士不畏艰难,追求高雅的生活。
诗词背景:
舒亶是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高雅情趣。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景象,通过“龙孙”和“幽人”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情趣的追求。诗中的“不辞雨雪过溪桥”更是体现了隐士不畏艰难,坚持追求高雅生活的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情趣的追求。诗中的“一峰傍倚两山朝”描绘了山势的壮丽,而“云里龙孙响佩瑶”则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山中隐士以高贵的形象。后两句“长与幽人发高兴,不辞雨雪过溪桥”更是体现了隐士不畏艰难,坚持追求高雅生活的决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高雅情趣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一峰傍倚两山朝”描绘了山势的布局,通过“傍倚”和“朝”字,形象地展现了山峰的相对位置和朝向。
- 第二句“云里龙孙响佩瑶”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山中隐士以高贵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山中的宁静和高雅。
- 第三句“长与幽人发高兴”表达了诗人常常与隐士们激发高雅的兴致,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第四句“不辞雨雪过溪桥”通过“不辞”和“过溪桥”的描写,展现了隐士不畏艰难,坚持追求高雅生活的决心。
- 修辞手法:
- 比喻:“云里龙孙响佩瑶”中的“龙孙”比喻山中的隐士或高人。
- 拟人:“云里龙孙响佩瑶”中的“响佩瑶”赋予了隐士以高贵的形象。
- 对仗:“一峰傍倚两山朝”中的“一峰”与“两山”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情趣的追求,体现了隐士不畏艰难,坚持追求高雅生活的决心。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一峰:象征着主峰,代表主导和中心。
- 两山:象征着辅助和环绕。
- 云里龙孙:象征着高贵的隐士或高人。
- 响佩瑶:象征着高雅和宁静。
- 幽人:象征着隐士,代表高雅的生活和情趣。
- 雨雪:象征着艰难和挑战。
- 溪桥:象征着连接和穿越。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龙孙”比喻的是什么?
A. 山中的隐士
B. 龙的子孙
C. 高贵的玉佩
D. 云中的神仙
- 诗中的“幽人”指的是什么?
A. 隐士
B. 幽灵
C. 幽暗的地方
D. 幽静的山水
- 诗中的“不辞雨雪过溪桥”表达了什么?
A. 隐士不畏艰难
B. 隐士喜欢雨雪
C. 隐士讨厌溪桥
D. 隐士害怕雨雪
- 诗中的“响佩瑶”象征着什么?
A. 高雅和宁静
B. 响亮的声音
C. 玉佩的美丽
D. 龙的叫声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景象,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高雅情趣的追求。
- 诗词对比:
- 舒亶的《题崇福禅院二首 其一》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中的景象,但舒亶的诗更注重隐士的高雅情趣,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山中的宁静和自然美。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舒亶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