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似鹿石》

时间: 2025-05-07 09:01:38

诗句

林中有奇石,仿佛兽潜行。

乍似依岩桂,还疑食野苹。

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

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1:38

原文展示

林中有奇石,仿佛兽潜行。
乍似依岩桂,还疑食野苹。
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
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

白话文翻译

在林中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仿佛是一只正在潜行的野兽。
它乍看像依偎在岩石上的桂树,又让人怀疑是在吃野生的苹果。
石头上长满了青翠的苔藓,细小的紫色苔藓也在生长。
如果不是见到被拘束的人,何必像那样用缨带束缚自己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奇石:奇特的石头。
  • 潜行:隐秘地行走,通常指动物的动作。
  • 乍似:刚开始看上去像。
  • 依岩桂:像是依附在岩石上的桂树。
  • 羁者:被拘束、被限制的人。

典故解析: 本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借助奇石的形态和生长的苔藓,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被拘束者的思考。诗中提及的“羁者”,暗含对社会中受限制人群的同情与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梦符,号浮丘,唐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歌以自然景物见长,风格清新,常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创作于李德裕的晚年时期,主要反映了他在隐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德裕的《似鹿石》通过描绘一块奇特的石头,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中奇石的形象不仅仅是自然的产物,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石头仿佛在林中游动,象征着自由与灵动,反衬出诗人对困境的思索。诗人通过对苔藓的描绘,传达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变化,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同时,诗末对于“羁者”的提及,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与对被束缚者的同情,激发读者对人生与自由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中有奇石,仿佛兽潜行。
    描绘一块奇特的石头,暗示其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印象。

  • 乍似依岩桂,还疑食野苹。
    石头的外观让人联想到桂树,生动的比喻增添了自然的气息。

  • 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
    描述生长在石头上的苔藓,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

  • 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
    诗人思考自身境遇,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头比作潜行的兽,生动形象。
  • 拟人:石头似乎在行动,赋予其生命。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人生限制的思考,营造出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奇石:象征独特与自由。
  • 苔藓:生机与坚韧的象征。
  • 羁者:代表受限与约束的人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奇石”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束缚
    • C. 生命
    • D. 宁静
  2. “依岩桂”所描绘的意象是什么?

    • A. 树
    • B. 山
    • C. 水
    • D. 风
  3. 诗中提及的“羁者”是指什么?

    • A. 自由的人
    • B. 被拘束的人
    • C. 动物
    • D. 大自然

答案:

  1. A. 自由
  2. A. 树
  3. B. 被拘束的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李德裕与王维在自然描写上均有独特之处,王维偏重于山水意境的渲染,而李德裕则更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流露。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德裕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查询

明月引 明月引 横翠楼远兰旧居也自渡江人去门掩春深矣 明月引 明月引 明月引 明月引 明月引 钗头凤 秋海棠 钗头凤 钗头凤 其二 纪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幺字旁的字 下笔成章 黑字旁的字 别无他物 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龜字旁的字 勤以立身 诈风 饮开头的成语 鳝更 问肯 篡权 无机可乘 月字旁的字 包含搉的词语有哪些 风花雪夜 麥字旁的字 嗜痂有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