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4: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4:47
遣春三首
作者:元稹
杨公三不惑,我惑两般全。
逢酒判身病,拈花尽意怜。
水生低岸没,梅蹙小珠连。
千万红颜辈,须惊又一年。
柳眼开浑尽,梅心动已阑。
风光好时少,杯酒病中难。
学问慵都废,声名老更判。
唯馀看花伴,未免忆长安。
失却游花伴,因风浪引将。
柳堤遥认马,梅径误寻香。
晚景行看谢,春心渐欲狂。
园林都不到,何处枉风光。
全诗翻译:
杨公(杨炯)三次没有迷惑,而我却迷惑于两种事物。喝酒的时候让我觉得身体不适,拿起花来又满怀怜惜。水面低处没了岸,梅花悄然绽放如小珠般相连。千千万万的红颜知己,真让人惊叹又是一年。
柳芽完全开放了,梅花的心事也渐渐阑珊。美好的风光时光少,饮酒时的病痛难以忍受。学问已懒得去追求,声名也渐渐老去。除了看花作伴,难免会忆起长安。失去了游花的伴侣,因风浪而漂泊。远远的柳堤认出了马,梅花小径却误了寻香。
在傍晚的景色中看花凋谢,心中的春情渐渐疯狂。园林再也到不了,何处才是真正的风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号梦得,唐代诗人,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与白居易齐名,诗风清新,情感真挚,擅长抒情和描写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遣春三首》创作于元稹晚年,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遣春三首》是元稹对春天的深刻反思,全文以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对人生的感叹。首首诗中都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在第一首中,诗人通过对杨公的提及,展示了自我在世事中的迷惑与不安。与梅花、红颜的对比,暗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第二首则通过对柳眼和梅心的描绘,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追逐,尤其当身处病痛之中,更显得风光难得,学问与声名也显得苍白无力。第三首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惆怅,园林无法再到,仿佛春天的美好已无处可寻,心中春情却愈发狂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整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元稹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得诗歌充满了生气与情感的张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感慨与人生的无常,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元稹的《遣春三首》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人生的迷惑
B. 对春天的怀念
C. 对战乱的感慨
答案:B
诗中提到的“杨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杨炯
B. 杨贵妃
C. 杨威
答案:A
“唯馀看花伴,未免忆长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忧伤与怀念
B. 快乐与轻松
C. 无奈与愤怒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了解元稹及其作品的背景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