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26:01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作者:白居易 〔唐代〕
风光烟火清明日,
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
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
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
辽东怅望鹤飞还。
在清明节这一天,我登上老君阁,远望洛阳城,心中感慨万千。
城市里的人们无论是歌唱还是哭泣,似乎都与这个节日息息相关。
有什么事情不是随着东洛的水流而去呢?
又有哪一家人是在北邙山安葬亲人的呢?
桥上车马川流不息,
渡口的船只也在忙碌着。
坟墓一座座堆积在一起,人们在其中来来往往,
我向着辽东远望,心中怅然,愿那仙鹤能够飞回。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诗风平易近人而著称。其作品多描写社会生活与人生感悟,语言流畅,情感丰富。
此诗作于清明节,白居易登阁远望洛阳,见城市中人们祭扫祖先,内心感慨颇多,借此抒发对生死、时间的思考。
这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描绘了城市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繁忙与哀伤。整首诗通过对清明日的观察,展现了人们在生死面前的无奈与感慨。首联“风光烟火清明日”,用“风光烟火”描绘了清明节的气氛,既有春天的美丽,又有祭扫的庄重。随后的“歌哭悲欢城市间”,更是将节日的欢乐与哀痛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人们在生死离别中的复杂情绪。
诗中以洛水与北邙山为象征,表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东洛水流逝的象征,暗示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而北邙山则是埋葬的地方,象征着人们终将归于尘土。诗的后半部分,车马川流不息,舟航繁忙,展现了清明节期间人们祭扫的热闹场面。最终,诗人向辽东眺望,内心充满怅惘,愿望仙鹤飞回,更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对超脱的向往。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生死、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透过清明节的祭扫活动,反映出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的复杂情绪,既有对逝去的怀念,也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清明节主要是为了什么?
“何事不随东洛水”中的“东洛水”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鹤”象征什么?
答案:
白居易的《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都有对生死与时光的思考,但白居易更侧重于清明节的祭扫活动,而杜甫则更关注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