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挽朱吏部子明二首》

时间: 2025-05-06 02:54:57

诗句

渡江太史后,当世大儒门。

诸老贤宗子,文公爱嫡孙。

不来陪讲席,却去护留屯。

寂寞冯唐老。

无人为上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54:57

原文展示:

挽朱吏部子明二首
作者: 刘克庄

渡江太史后,当世大儒门。
诸老贤宗子,文公爱嫡孙。
不来陪讲席,却去护留屯。
寂寞冯唐老,无人为上言。

白话文翻译:

渡过江河的太史公(司马迁),是当世大儒的门徒。
众多年长的贤良子弟中,文公(春秋时期的文公)偏爱他的亲孙。
他不来陪伴讲座,却去守护留屯的地方。
冯唐老(冯唐是个老年人)寂寞无聊,竟无人向他倾诉心声。

注释:

  • 太史:古代对史官的称谓,这里指司马迁。
  • 文公:指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以其明智和贤德著称。
  • 陪讲席:指参与讲学或讨论,陪伴在讲台旁边。
  • 护留屯:指守卫或照看某个地方,屯兵驻守。
  • 冯唐:冯唐是个历史人物,因年老而感到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廷翰,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生于1149年,卒于1210年。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主。其作品常常涉及历史题材,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对时局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克庄怀念友人朱子明之际,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的无奈与感慨。朱子明是当时的知名人物,刘克庄对他的逝世表示惋惜,同时也借此诗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太史公的引入,展现出一幅文化传承的画面,太史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代表着儒家思想的高峰。接着,诗人提到众多贤良子弟,凸显出一个时代的才俊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然而,朱子明的缺席让这一切显得格外寂寞,诗人对朱子明的追忆中流露出对人才流失的悲哀。诗中“冯唐老”作为孤独的象征,更加深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思考。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使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渡江太史后:开篇以太史公为引,暗指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
  2. 当世大儒门:强调当前时代的文化氛围,表现出对文化名士的尊重。
  3. 诸老贤宗子:指代众多贤良的年轻人,展现出知识分子的群体。
  4. 文公爱嫡孙:反映出对亲情与传承的重视。
  5. 不来陪讲席:表达朱子明未能参与文化活动的遗憾。
  6. 却去护留屯:表现出对守护家园的责任感。
  7. 寂寞冯唐老:冯唐的孤独象征着对往昔的怀念与失落。
  8. 无人为上言:揭示出社会的冷漠与个人的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冯唐老的寂寞与当时的社交氛围对照,体现出社会的冷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友人的怀念、对人才流失的忧虑以及对社会冷漠的反思,流露出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史:象征着历史的智慧与文化的传承。
  • 文公:代表着贤德与传统的延续。
  • 冯唐:象征着老年人的孤独与失落。
  • 护留屯:体现出对家园的守护与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太史”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司马光
    • B. 司马迁
    • C. 诸葛亮
  2. 诗中“寂寞冯唐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忧愁
    • C. 愤怒
  3. “不来陪讲席”暗示了朱子明的什么?

    • A. 受欢迎
    • B. 缺席
    • C. 旅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词对比:

  • 杜甫与刘克庄的怀旧情感:杜甫在《春望》中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与刘克庄对友人的怀念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但前者更关心国家,后者则更关注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贫女 外戚世家序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帝本纪赞 项羽本纪赞 滑稽列传 赠别姚燮诗 其四 赠别姚燮诗 其三 赠别姚燮诗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角字旁的字 熟户 包含篡的词语有哪些 执粗井灶 魅人 长字旁的字 重床叠屋 金字旁的字 闭门造车 熊熊 豸字旁的字 遁天之刑 哀敬 止字旁的字 重楼飞阁 琼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