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夜雪》

时间: 2025-04-26 21:43:54

诗句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3:54

原文展示: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感到被子和枕头都冷了,又看到窗户透出的光亮。
夜深时分知道雪下得很厚,偶尔听到竹子被折断的声音。

注释:

  • 已讶:已经感到惊讶。
  • 衾枕:被子和枕头。
  • :指天气寒冷。
  • 复见:又看到。
  • 窗户明:窗户透出光亮。
  • 夜深:夜晚已深。
  • :知道。
  • 雪重:雪下得很厚。
  • 时闻:偶尔听到。
  • 折竹声:竹子被折断的声音。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对夜晚静谧氛围的独特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对民生的关注而受到广泛赞誉。他的诗作多涉及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态,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夜雪》写于唐代,诗人通过描绘夜晚雪景,表达了对寒冷冬夜的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诗歌鉴赏:

《夜雪》是一首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诗作,白居易通过细腻的观察,将夜晚的寒冷与雪的重量感生动地展现出来。开头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展示了诗人夜深人静时的状态,衾枕的冷意不仅是对寒夜的描绘,也暗含着孤寂之感。窗户透出的光亮,似乎预示着室内的温暖与安宁,但与外面的冷风和雪形成了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对比强烈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意象。雪的重量在夜深人静时显得尤为明显,声音的出现打破了夜的静谧,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脆弱。折竹声的细腻描写,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也让人感受到寒冷带来的不安与忧虑。

整首诗将寒冷的冬夜与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讶衾枕冷:诗人首先感受到床上的被子和枕头都冷了,暗示了冬夜的寒冷与寂静。
  2. 复见窗户明:接着,诗人看到窗外透出的光亮,可能是屋内的烛光或灯光,形成了内外的对比。
  3. 夜深知雪重:夜晚已经很深,雪下得很厚,体现了冬天的严酷。
  4. 时闻折竹声:偶尔听到竹子被折断的声音,进一步强调了夜的静谧与自然的变化。

修辞手法:

  • 对比:内外的温暖与寒冷、静与动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意境。
  • 意象:通过“衾枕”和“窗户”等意象传达出孤独和寒冷的感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寒冷的夜晚和雪的重量,表达了诗人对冬季自然景象的感受,以及在寂静中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衾枕:象征着温暖与安宁,但在寒冷的夜晚却显得冷清。
  • 窗户明:代表着内心的温暖与希望。
  • 雪重: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寒冷的压迫感。
  • 折竹声:自然的声音,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已讶衾枕冷”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温暖
    • B. 寂寞
    • C. 高兴
    • D. 愤怒
  2. 诗中“夜深知雪重”描述了什么?

    • A. 夜晚的安静
    • B. 雪的厚重
    • C. 冬天的温暖
    • D. 竹子的声音
  3. 诗中提到的“折竹声”可以理解为:

    • A. 开心的声音
    • B. 自然的变化
    • C. 人的喧闹
    • D. 历史的回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夜喜雨》
  • 柳宗元的《江雪》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夜雪》和杜甫的《春夜喜雨》都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反映诗人的内心感受。白居易的诗更注重冬夜的孤寂与寒冷,而杜甫的诗则表现春雨带来的生机与希望。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季节带来的情感波动,体现了诗人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不同感受与思考。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查询

岁暮言怀呈诸友 江上四首 其三 何处难忘酒十首 其七 西园月夜醉作短歌二阕 赠致政郭大丞 登城 观鱼 答刘仲美 韩吏部 暑旱苦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探异玩奇 外君子而中小人 鸳鸯战袄 己字旁的字 丨字旁的字 倾结尾的成语 朱汗 悠闇 金断觿决 更待干罢 天之骄子 世态人情 見字旁的字 耂字旁的字 屮字旁的字 厌恋 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